辛亥之后,孙中山在南京与上海(4)

辛亥革命网 2016-05-26 09:08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魏一平 查看: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取道欧洲回上海,6天后,他从这里出发去往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和之制,由此肇始。

  革命港湾

  卸任临时大总统,离开南京的孙中山,选择返回上海。他从这里出发,寻访武汉、南昌等地,北上北京,与袁世凯进行了13次会晤。自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来,新闻记者端纳就承担起他的外交顾问角色。他很快发现,一生都在投身革命的孙中山,对于一个新政权的建设充满了理想化色彩。在他看来,袁世凯别出心裁设立“全国铁路督办”一职,聘请孙中山出任,月薪3万元,只是为了利用已经引退的他的影响力。可孙中山并不以为然,愉快并认真地接受了这一空头职务,并很快乘坐以前慈禧的专用花车,开始了全国铁路考察之旅。

  一天早晨,端纳被早早叫到孙中山所在的花车车厢,只见孙中山已经坐在一幅中国大地图前工作,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黑线条,把各个城市连起来。孙中山兴奋地告诉端纳:“我计划10年内修建20万里铁路。”一连几天,这位缔造了民国的革命领袖都沉浸在热血沸腾的梦想中。车到丰台站,孙中山要接受中外记者访问,并向大家介绍他的铁路救国思想,这让端纳很是紧张了一番。他提醒孙中山:“博士,绕过西藏那条铁路修不了,铁路经过的一些山隘高达1.5万英尺。”

  “有的是路。”孙中山皱起眉头。

  “没有路,博士。那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直插云霄,陡峭不平,连强健的牦牛也爬不上去。”

  “有路的地方就能修铁路。”孙中山态度温和,但却不可撼动。

  结果,后来记者来到车厢,只是孙中山的地图却不见了。这时,一位秘书走过来俯身与孙中山交头接耳了一番,孙中山对记者们宣布:“很对不起,司机收到报告说土匪要来劫车,他说,必须马上把火车开走。”就这样,记者们纷纷离去。几小时后,孙中山的地图又奇迹般地回来了。很显然,防范孙中山过度理想化,已经成为端纳的职责之一。

  从政治巅峰上走下来后,孙中山在上海开始筹划铁路救国。后来赴日本考察实业,惊闻宋教仁被刺,于1913年3月24日返回上海,仍住宝昌路行馆。在这里,他策划发动了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可惜很快失败,只能再次流亡日本。

  时隔3年,1916年5月1日,孙中山再次返沪。所不同的是,这次,紧接着抵沪的还有新婚妻子宋庆龄。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是孙中山早年的革命伙伴,至今在上海的东余杭路还有一栋普通的两层楼房,就是当年宋耀如在上海建的第一座房子。从南京卸任后,孙中山在上海就寄宿在宝昌路491号宋耀如家,直到二次革命失败这段时间,只是当时并未对外明确公布。这次返沪,由于袁世凯的追捕行动并未撤销,两人秘密入住法租界环龙路63号寓所,直到袁世凯死后3个月,才对外公布了孙宅的地址。

  这栋深灰色的二层小楼房,位于现在的南昌路59号,王志鲜前些年找到这座建筑的时候,已经被住户改装得几乎不能辨认。对面就是中华革命党本部事务所,一来孙中山可就近领导革命工作,二来也可保障安全。在这里,孙中山发表了《第二次讨袁宣言》,完成了《民权初步》(又名《会议通则》)的创作,并开始着手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孙中山与唐绍仪、廖仲恺等人紧急磋商,于7月8日乘军舰离沪赴粤,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始护法运动,环龙路寓所的使命由此结束。遗憾的是,1999年,这栋房子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科学会堂大楼。

  1918年6月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重新回到上海,在法租界的大马路码头登岸,随后与迎接他的汪精卫等人一同乘车驶抵莫里爱路29号,也就是现在位于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铺满深灰色鹅卵石的外墙面,在梧桐树的掩映下,呈现一种英国乡村式的风格。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室主任李丽告诉本刊记者,当年的莫里爱路,是取自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名字,这栋房子是四位加拿大华侨集资买下赠与孙中山的。一生奔波革命的孙中山,终于在他52岁的时候,拥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故居的一楼是餐厅和会客室,二楼则是书房和起居室,加起来也不过400平方米。美国友人林百克先生对这栋房子详加描述一番后,认定它是“一个最安适而不华贵的住宅”,适合于孙中山与宋庆龄简朴的生活。楼前的小花园,是他与夫人经常打槌球的地方,一位经常造访的朋友描写道:在打槌球的时候,孙博士总是用力挥动木槌,在他获得了第一个机会时,就把球送到离孙夫人很远的地方去。每当此时,而且预测到最坏的遭遇,孙夫人总是站立在边线地方转向我们,突然大笑大嚷:“看住那个布尔什维克!”

  在这里,孙中山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他开始尝试着从激烈的革命斗争中走出来,反思一生的革命经历,总结自己的革命思想。从1918年6月到1920年11月这段时间,孙中山在上海几乎过着一种退隐般的生活,主要精力转向了写作,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思想遗产《建国方略》(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也是在这里,他会见了苏联代表越飞和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开始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宝昌路上的行馆和宋宅、环龙路63号居所,莫里爱路的家,都位于当时的法租界内。据考证,从1894年上书李鸿章途经上海算起,孙中山一生共27次来过上海,这可能是他到访次数最多的一个城市。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看来,因为上海是当时的全国舆论中心、革命策划基地,交通便捷,利于对外联络,舒适的环境切合了孙中山多年的欧美生活,而且安全比较有保障。不止一次,孙中山告诉友人,自己家门口就有两个法租界巡警在巡视保护。从1912到1924年,辛亥革命后这段日子,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战争,每遇挫败,上海就成为他的革命港湾。现在这片区域,已经成为洋房密布的老城区,粗壮的法国梧桐遮蔽了整个街区的道路。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部队推翻曹锟军政府,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19日,从香港北上途经上海的孙中山,在莫里爱路的家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此次北上的目的,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翌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参考书目:《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孙中山上海史迹寻踪》、《我在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身边的日子》、《袁氏当国》、《国比天大:宋庆龄》、《总统府史话》)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