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后,孙中山在南京与上海

辛亥革命网 2016-05-26 09:08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魏一平 查看: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取道欧洲回上海,6天后,他从这里出发去往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和之制,由此肇始。

身着军装的孙中山(摄于1911年,南京)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取道欧洲回上海,6天后,他从这里出发去往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共和之制,由此肇始。仅仅92天后,孙中山卸职临时大总统,又回到了上海。在这里,他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完成了最重要的思想遗产《建国方略》。如果说南京是孙中山的政治顶峰,那么,上海就是他的革命港湾。

  孙博士回来了

  上海淮海中路是1900年法租界越界修筑的一条道路,最初叫西江路,后来又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之名,改称“宝昌路”。在淮海中路650弄,两座老式居民楼的夹道后面,一座3层高的花园洋房正在整修,深灰色嵌暗红色的外墙,每层都有8个拱门式阳台,背面墙上还有一幅宫廷画似的砖雕,气派非凡。工程虽然持续了一年多,但却少有工人知道这座建筑的来历,只有住在附近几十年的居民才了解,这里就是当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海外回国的行馆。

  1911年12月25日,圣诞节,孙中山乘坐的“地湾夏号”轮船抵达上海吴淞口码头。16点20分,他与同行的胡汉民等人乘汽车来到这里,当时的门牌号还是宝昌路408号。此后直到1912年1月1日起程去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此居住了6天。虽然短暂,但却异常忙碌,为即将建立的新政府做准备。

  只是,在抵达这里前,“孙博士去了哪里”,成为中外记者都迷惑不解的问题。

  武昌起义事发突然,当时身在上海的革命党人毫无准备,设在爱文义路伍廷芳家的总部,整日人声嘈杂。伍廷芳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来做过驻美公使,已经公开表示支持共和。只是,他当时整天闷闷不乐,背着手在起居室里大踏步走来走去。来自澳大利亚的新闻记者威廉·亨利·端纳,每天早晨都会到他家,协助处理对各国的交涉事务。伍廷芳曾对他说:“孙逸仙这位老兄究竟在哪里?他说他发动了这场革命,如果是,那么他在哪里?”他要求秘书每天发电报,直至找到孙中山并获得回音为止。

  起义成功了,找谁来做领导人?恐怕这是辛亥革命最为怪诞之处。身在武汉的黎元洪被战士们从床底下强拉出来,硬安上了湖北都督的名号;从上海匆匆赶来的武将黄兴,就任战时总司令,却在一月激战后,以汉阳失守而返沪。身在上海的端纳也发觉,虽然各省宣布独立的报告纷纷传至上海,声称他们推翻了当地清廷政权,但对于如何成立新政府,却并无任何建设性意见。

  “不管是黄兴还是黎元洪,选谁当总统,对方都不服,孙中山是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选择。”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教授向本刊记者分析,“加之,黄兴的极力邀请,孙中山当选也就顺理成章了。”

  只是,孙中山当时选择了去访问英法。他去了纽约、华盛顿,又坐船到伦敦和巴黎。他解释说:“目前革命形势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军事方面,而在于政治,尤其是外交方面。”在伦敦时,孙中山收到了来自广州的电报,“要求他担任新共和国的总统”。《泰晤士报》也对在上海召开的各省革命领袖会议做了报道,里面提到新政权将定都南京,并选孙中山为总统。但是,孙中山打电报给上海的《民立报》,说他闻知黎元洪将被选为总统而感到高兴,又说,闻黎有推袁(世凯)之意,“合宜亦善”。

  1911年12月中旬,唐绍仪受袁世凯之命到上海议和,与伍廷芳谈判的那天下午,伍廷芳慎重地向各位宣布,有家报纸报道“孙逸仙在赴上海的途中,已与一些美国将军抵达新加坡”。屋子里开始猜测纷纭,这些美国将军是来干吗的?他们为何要与孙中山一起来?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