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后,孙中山在南京与上海(3)
辛亥革命网 2016-05-26 09:08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魏一平 查看:
南京情结
孙中山在总统府的办公室叫西花厅,有别于其他中式建筑,有典型的西式风格,是当年端方出洋归来后仿建的西洋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现在仍按当年的摆设陈列。从1912年1月1日到4月1日正式卸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的92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在这里,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剪发辫、废缠足、改服饰、改称呼、废跪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了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他主持了两项最重要的工作——筹款和议和。
在美国史学家韦慕庭分析看来,筹款一直是贯穿孙中山革命生涯的一个基本任务,无论对象是早期的华侨还是后期的外国政府。当时临时政府财政极其拮据,各地战事未断,军费开支浩大。当时的秘书长胡汉民后来在自传里记述,一次安徽前线军情告急,急电中央索饷,孙中山朱笔一批,拨款20万元,可当胡汉民手持总统手批前去财政部拨款时,才发现国库内只有10枚银元了。当年跟随孙中山一起回国的荷马李将军要回国,孙中山想发点薪金给他,可连100块钱都拿不出。
在巩固新政权的同时,孙中山一直没有间断与袁世凯及清廷的接触。据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史料部主任郭必强向本刊记者介绍,其实,孙中山在得知自己当选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就曾发电报给北京袁世凯,表示“暂时承乏,虚位以待”。谁能使清王朝逊位,谁就能取得共和国领袖的地位,这在当时已是各方共识。从郭必强他们偶然发现的一批电报来看,孙中山在南京就职的第二天,即发电报给外交部,让他们每日都要报告与北京方面议和的进展情况。
军权在握的实力派袁世凯,是民国政府和清廷都想极力拉拢的对象。后来,皇帝退位,眼看袁世凯就要上位,孙中山急忙提出三个条件,其中之一便是迁都南京。虽然此前从未到过南京,但孙中山却有深厚的南京情结。1910年,孙中山在与伍平一的谈话中强调了南京建都的意向:“金陵可以建都之外,尚有扬州大舰可以进入,民国首都,以交通为主,因无防于民之反侧,然终以金陵为历史上声威所系,将来宜于齐齐哈尔、蒙古等地置重兵(以固国防)。”民国政府刚刚成立的1912年1月6日,孙中山在南京与《大陆报》记者谈话时则表示:“南京将作为永远之都城。”
在张宪文教授看来,这种选择也是一种各方妥协的结果。武汉与上海各不相让,北京又是代表清廷旧势力的地方,反倒是南京,既满足交通、安全等需求,又因为是第三地而少了各方争执。只是,深谙中国政治规则的袁世凯怎么会放弃北京,为此甚至还发生了亦真亦假的兵变。后来孙中山自己也意识到这些,他在1914年4月18日致邓泽如的信中反思说,当时所任的临时大总统职位,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傀儡。
原南京史志办副主任赵建中曾专门研究过孙中山在南京的活动。他告诉本刊记者,南京期间,孙中山曾登上城内最高点狮子山,观察长江两岸的防御形势;曾到过三牌楼的广东会馆参加同乡宴请;也曾在夫子庙的文德桥上即兴发表革命演说。但是,绝大部分时间他都在总统府内料理政务。从西花厅办公室走出来,跨过太平湖上一座小石桥,不远处一座灰砖青瓦的中式结构二层小楼,就是他的起居室,门前一副对联是孙中山亲自所作——“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当。”虽然贵为大总统,但经历了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孙中山仍保持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习惯。不久,他的原配夫人卢慕珍也来到这里,亲自照料起居,每天的菜金不过4角。刘刚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个历史细节。有一次唐绍仪来访,孙中山留其吃饭,特意让人去买了一只卤水鸡,唐拿过来三两口便吃光了,孙只得说:“慢待了,没什么好菜了。”唐绍仪感慨:“我在家每天菜金10元,一只肥烧鸡,我一人一顿就吃完了,想不到总统府里只是这样待客。”
赵建中说,从史料记载看,孙中山从1912年4月3日离开南京后,并未在有生之年回来过。南京城的中山色彩,反倒是由于他的去世而更加明显起来的。孙中山在弥留之际曾吩咐要葬于紫金山。相传是因为,当年在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一天孙中山与胡汉民去钟山打猎,发现了这块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可紫金山在哪里?当时并没有几个人能说得上来,因为,大家只知南京有个明孝陵所在的钟山,后来,汪精卫还专门请历史学家写了篇《紫金山考》,送到各家报馆发表,这事才算最终定下来。
1928年,为了准备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当时的南京特别政府专门在下关江边修建了新码头,并新修了一条直接到达孙中山陵园的大道。其中,自下关码头到鼓楼,是西北东南走向的中山北路,鼓楼至新街口一段为南北走向的中山路,再从新街口到陵园,是东西走向的中山东路。当年这条迎灵大道,现在仍旧是南京城市结构中的主干道,沿途繁茂的法国梧桐,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1929年5月28日上午,运送孙中山灵柩的专列抵达南京浦口车站,当时还没有横跨长江的大桥,只能在浦口码头转乘轮船过江,在对岸下关码头登陆,直接沿中山北路运至现在位于湖南路10号(当时称丁家桥16号)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为期3天的公祭。而今,中山大道沿线的地名也多与孙中山有关,中山门、逸仙桥,南京城内还随处可见中山先生的印记。浦口车站虽然已经停用,但站前的拱形连廊还是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从浦口开往下关的轮渡,每20分钟一班,票价2元,每天都有很多人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登船往来两岸。船行江上,不远处的南京长江大桥如巨龙锁江,天晴时候,狮子山顶的阅江楼清晰可见。
孙中山在上海香山路故居的书房(摄于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