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纽永建

辛亥革命网 2014-10-30 14:5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董健身 顾福根 查看:

上世纪前后,上海有一位举人出身的书生、地道的本土人,投身革命,成为孙中山先生的重要辅弼,在推翻满清统治及袁世凯称帝等斗争中,作出巨大贡献,他就是本文主角钮永建。

  上世纪前后,上海有一位举人出身的书生、地道的本土人,投身革命,成为孙中山先生的重要辅弼,在推翻满清统治及袁世凯称帝等斗争中,作出巨大贡献,他就是本文主角钮永建。他的名字,在当时相当显赫,但在今天,知道他的除了其家乡马桥人外,已经极少,尤其在建国以后一个阶段,由于“左”的原因,没有得到公正对待。其实他思想开明进步。在1927年的上海工人革命中,他与共产党人汪寿华真诚合作,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以后,又营救共产党员,临解放前,安抚地方,要求民众拥护中共政权。当此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又是他141周年诞辰之际,笔者在十多前公开发表的《民国元老钮永建》一文基础上,增添了若干新发现的有关资料,重新整理改写,以期重现他的真实形象。遗憾的是由于马齿日增,记忆衰退,谬误之处,幸祈指正。

  钮永建,字炀生,又字孝直,号天心,上海县(今闵行区)马桥镇俞塘人,生于清同治9年(1870年)3月9日,他家先前出过四位举人,按列举后在家门口竖立旗杆,并植树一株。因此乡人称该地为“四裸树”。钮氏自幼就有独立精神,有次他母亲受人蛊惑,无故责打他,少年的他竞胆敢爬上屋顶,以示抗议。其母只得一笑恕之,但他一旦认识错误,即坦然认错,以后决不再犯,里人闻之,赞叹说:“小小年纪,如此作为,长大后必成大器。”其父世章,举人,曾任直隶知县,清正闻名,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与弟世慎及里人顾言等,创办号称江南八大书宪之一的吴会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永建自幼耳濡日染,为其日后倡导“乡村全民教育”创办学校埋下种子。

  钮氏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在家庭的严格教育下,7岁即开笔赋诗作文,16岁初欠应院试,惜不第,愤而咯血,于是修炼松江名士陈键儒的“小周天”气功,竟霍然病愈。更加发苦学,20岁叉应院试,高中首名秀才,江参学政黄仁芳推荐其进入江苏再着书院,求学三年成绩出类发萃。与司学吴晖意气相投,义结金菊,成为终身挚友。1892年,钮氏为同学主持公道,与校方坚强争执被劝退,转学上海经正书院,1893年24岁应江南癸已恩科分试。中了举人,按例又在家门前竖起旗杆再种一棵树,因而更名为钮氏五棵树。可惜在沦陷期间’全部被日寇铲除。他中举后,乡民尊其为“新老爷”,他躬手谦让地说:“我们是平等的你们种田供人穿衣吃饭,功劳大得很。今后我们兄弟相称,高龄的还是我的叔叔伯伯呢!”从此,里人以他的字亲切地称之为“炀先生。”

  1895年,25岁的钮氏在上海读到《万国公报》上孙中山先生的《上李鸿章书》,深为先生的胆识所折服,赞之为“字字掷地作金石声”,与同学刘成禺说:“孙先生是朱舜水、张煌言一流的大英雄。”刘却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海外奇谈。钮氏从此日读《万国公报》、《泰西新史摘要》等西学报刊,眼界大开,思想日进。是年,“甲午战争”中方失败,他深受刺激,愤而弃文习武,以第一名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接受德国式军事教育四年,名列前第,因此被人称为“文武举人。1898年冬,以第一名人选,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为“官费生”赴日本留学。因逾考期,未能人校,赁居东京,补习日文。他广交革命志士,奔走组织了江苏留学生会,进而联合四川、广东等省留学生组织留学生总会中国协会,为改革国内政治积累力量。1901年5月,在同学程家柽、吴禄贞的引导下拜谒心仪已久的自美国赴日本横滨的孙中山先生,一见如故,促膝长谈中国革命的前景,非常投机。钮氏当即提出从边疆人手进行革命的三项建议,一、购置武器秘密运往革命地区;二、训练革命工作人员,三、派员潜入满清各军攻部门搜集情报,以期里应外合。对此孙先生深表赞赏。数日后,中山先生又亲自回访。在孙的影响下,他迈开了前进步伐。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