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经济思想与孙中山民生主义(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刘新春 查看:
“节制资本”有两大要旨:其一、限制私人资本的发展。孙中山认为私人资本是贫富分化、民生凋敝的罪恶之源;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革命运动的直接革命对象。中国革命,自当以控制私人资本,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为所当务。他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其一、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孙中山认为,由国家政权控制某些企业是国家经济振兴的关键,也是经济振兴后调剂盈虚,均平贫富,实现民生革命的前提。所以,“中国不单是节制私人资本,还是耍发达国家资本”,“要赶快用国家的力量,振兴实业”,“把全国大矿山、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都由国家经营”。@“节制资本”体现了孙中山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超越和对中国未来的前瞻,在当时,少有与之企及者。 蔡锷经济思想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差异显而易见。
1、从所欲达的社会革命目标上看,蔡锷经济目标指向具有现实性,而孙中山民主主义则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性质。蔡锷于1902年在(致湖南士绅书>中曾阐释了自己的社会革命目标:“道路修夷,市廛雅洁,邮旅妥便,法制改良:电讯、铁轨纵横通国。”蔡锷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赞誉有加,而对近代资本主义弊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研究。因而,其经济思想,包括其财政观、实业观和举债观,虽说都具有某种社会革命的意义,但其所欲达的目标,只是日本现实社会的翻版。
孙中山民生主义社会革命目标,不但与封建社会形态相对立,而且建立在对欧美资本主义深刻批判的基础上。他旨在建立一个“家给人足”、“天下为公”的新型社会。这一新型社会已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它带有主观的、幻想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所能设知的最高目标,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有着内在的联系。
2、蔡锷经济思想并未触及封建生产关系,对补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蔡锷持否定态度。蔡锷主张缓进变革,他说:“新旧递嬗之交,目光固宜高远,而手法则不妨平近”,“若期望过高,变更太骤,恐事实与理想不相应,而人民未易奉行,或法令与习惯不相融,而急切难生效力。”在社会革命的方式、步骤上,蔡锷实际上持改良主义主张。蔡锷经济思想仅限于一系列应时而起的政策性思考,缺乏对社会革命全面的、系统的构思,对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代表的封建经济关系没有丝毫触动。这是蔡锷经济思想缺乏时代感和历史进步意义的根因所在。
不仅如此,当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宣讲“均贫富”、“土地国有”时,蔡锷起而反对。他说:“今汉族兴、共和建,前两主义之目的已达,兹所急急起而代谋者,非所谓民生乎?然持极端主义者骤欲讲均财富之高谊,……多数无恒产之人日与言均产,是非率天之人皆游手好闲,饥饿以死不止。呜呼!讲民生者顾如是耶?”可见,在如何对待“地权”这一根本问题上,蔡锷不仅与孙中山不具有政治一致性;相反,与孙中山执见相左,处于与之对立的政治阵营中。
3、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蔡锷则主张各种形式的资本并生并存。1912年3月,在谈及如何办理黔省盐务时,蔡锷说:“宫办事繁而易集,商办简捷而无殷商可承办。”显然,在就官办、商办予以商酌、取舍时,蔡锷倾向f商办。他不仅不惧怕大资本。相反,他感到万分遗憾的就是中国缺乏大资本家。为推动大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他在巡视个旧时提出建议:“.资本家之力量不足,则合众资本家以谋之。”至于大资本发展到何种程度,则应予“铲托拉斯之淫威”,蔡锷认为,这类问题在现时中国根本毋需论及。“我国之工商二者幼稚已极,即合群力奖劝提掖之,决其后大总统一j十年不致有托拉斯之发见。”概而言之,蔡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取自由资本主义政策,不赞成甚至反对孙中山限制私人资本发展的经济方针。“同人之大愿,惟希冀洞庭湖以内月发起无数公司,洞庭湖以外日发起无数公司,则所以为民生计者,其庶几乎?”
4、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有限影响,可作为蔡锷不具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又一佐证。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生主义政治影响并不大。究其原因:其一、民生主义本身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又因缘时会,意蕴无常。孙中山本人同胡汉民、朱执信、冯自由等革命党大员的解释就不一致,一般党人就更难认识和接受了。用柳亚子的话说,简直“莫名其妙”。早在1905年筹建同盟会时,就有人“对于‘平均地权’有疑义,要求取消”。其二、虽然对民生主义已有了认识和掌握,但认为民生革命并非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这种思想在同盟会革命党人和非同盟会革命志士中广泛存在。其三、下层民众对民族主义尚可接受,对民权共和已不甚了解,对民生主义就更不知所以了。为使革命纲领掌握群众,不少同盟会革命领袖不得不删改民生主义,“以应付时宜”。其四、同盟会中部总会主要领导人宋教仁,欧洲同盟会骨干胡秉权、史青,共进会首领张伯群、焦达峰,江浙革命领袖章太炎、陶成章等都对民生主义持超然态度。
蔡锷师事梁启超,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相当深。在社会革命问题上,蔡锷一贯持审慎周祥、稳妥缓进的政治态度。辛亥革命时期,蔡锷犹在非难孙中山社会革命方针,指斥革命党为“暴列派”;延至护国战争,蔡锷尚与孙中山多有龃龉,并以严防“党人思逞”为要务。依此推断,蔡锷接受并执行孙中山民生主义,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