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经济思想与孙中山民生主义(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刘新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蔡锷经济思想与孙中山民生主义,

  l、就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目标而言,民生主义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民生主义旨在防止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孙中山伦敦蒙难后游历欧洲,考察政治风俗,结交朝野贤豪,r解各阶层劳动人民的痛苦和斗争,顿感贫富不均乃社会最大悲剧,也是历次革命的根本原因。“始知徒使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并进而认识到,革命当以社会革命而后止,中国革命当以民族革命、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以防止再次发生革命为要。防止再次革命的首要方法就是均贫富,而均贫富就是实衍民生主义。他由此立定革命党“毕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于一役”的行动纲领,以臻欧美革命所未臻之新境界。其二、民生主义与主观社会主义思潮相联系。孙中山不否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成就,承认发展近代经济的绝对必要性;但他并不认为资本家能担当社会革命的大任,他把资本家的产生和存在,比作无法完全避免的恶。为了寻找更理想的社会制度,他投目光于欧美社会主义思潮。始自1903年,他不间断地表示r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1905年再度欧游时,他主动找到社会党总部,表明自己与他们是同一理想、同一目标的同志。晚年,对“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多有阐释。并以民生主义能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基本相符而深感欣慰。  

 2、“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孙中山十分同情中国农民的遭遇,他自述道:“吾受幼时境遇刺激,深感到实际上及学理上有讲求此问题之必要,若吾非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则或忽视此重大问题亦未可知。”他深刻研究了中国农民问题。“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民问题。“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骏削之,则农民可以犬苏”。基于对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深刻分析.1903年在越南创设兴中会分会时,孙中山把“平均地权”列入革命党誓词中。 

  对如何“平均地权”,孙中山思想多有反复。庚子前后,主张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由国家将土地租给农民,农民直接交租于国家。同盟会成立前夕,解释为土地大部分归公共所有,由公社按一定章程租给农民,基本消灭大地主。同盟会成立后,又提出核定地价,原价归地主,涨价归国家,国家按价收买。晚年,强调仿效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既有农业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空想社会主义成份,从其反对土地为少数人所操纵的一贯精神看,革命锋芒直指封建土地所有制,无疑是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主义已立于时代的高峰。  

 3、“节制资本”是民生主义的又一基本内容。孙中山长期奔走海外,对资本主义及其危害了解甚多。民国成立前,鉴于海外华侨资本家对革命的支持,孙中山很少谈论对资本家的政策。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发表了一系列痛斥资本家的言论,并着手筹谋对策,防范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但辛亥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关于资本主义的政策也随之胎死腹中。    1924年,孙中山在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时,正式将“节制资本”列入民生主义中。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