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经济思想与孙中山民生主义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刘新春 查看:
史学界有人为论证蔡锷与孙中山的政治一致性,提出蔡锷经济思想具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特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蔡锷没有专门的经济论著。他的经济思想源于他就财政、实业、举债等问题所发表的政见及主政云南期间所采取的财政措施和经济政策。要而言之,有三点内容:
1、开源节流,纾解财政困难。云南素称贫瘠,查宣统三、四年预算案,云南岁出约银六百万两,岁入仅三百万两,每年财政赤字过半,全赖各省协济度日。反正后,义协骤停,厘税短收,库储空荡,一时饷项奇绌。面对罗掘无方、支销不待的局面,蔡锷下令废除各种苛捐杂税,以舒民困。而后,劝捐军资,发行爱国公债和女子爱国富滇公偾,鼓励官绅商民踊跃认购。办契税烟酒税,整顿盐务,清丈田亩以裕国课。于土司设流官,经营边地。拟仿屯田,实边殖民。还主张设富滇银行,统一币制,以利金融。
蔡锷尤重节用,他说:“民国非刻意节流,则财政万无整顿之日。” “节费之道,首在裁兵”。军政府成立不久,蔡锷即裁撤新营;1912年又电请陆军部,请予“裁汰冗兵,以纾饷力”。为节减政费,厘剔冗耗,造就刻苦、朴实、清廉的政风,“他撤换r.批只想做官发财的县知事,用克已奉公的青年知识分=F代替了他们”。蔡锷还以身作则,带头减薪,规定凡军政学警,“其原薪六十元以上者,均减为六十元,以下递减”。通过开源节流,云南一变连年赤字而为民国元年省财政节余近20万元。这在云南历史上是罕见的,“英、法尤敬畏”。
2、提倡实业,鼓励投资设厂。云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清末所开矿厂,久置废弃;滇越铁路,把持于英、法之手。而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关涉川藏,势倾中原,固边屯兵,在在需款。虽中央不能坐视,“然根本之图,则犹在振兴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