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命运(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刘丰祥 查看:
胡汉民评价黎元洪说:“黎不通文史,饶汉祥为之长秘书,所撰函电,但求骈偶堆砌,多占篇幅,而纰缪不通,则在所不计,言之不能成理,则为矫啼浪哭,全博社会对于弱者之同情。”人们往往据此认为,这是胡汉民对黎有偏见,对黎未免“刻薄毋乃太过矣。”其实,我们从性格的角度来看这段话,未尝不可以认为,这是性格刚强的胡汉民对性格柔弱的黎元洪在政治上表现软弱的本能反感与不满。
对比,更能突出性格对他的影响。章太炎性情暴烈,这是出了名的,一言不和,张便骂。二次革命后,章抱着“流血先争五步看”的决心入京,因拒绝与袁世凯合作,被袁软禁。1914年2月,章来到京华门要见袁世觊,袁因害怕而避见,章大怒,在袁世凯的总统府“穿大毛衣。执一羽扇。挂起勋章。见人就丢茶碗打人。”甚至“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口口声声称他是叛徒。”章的表现不失为一个敢做敢当、刚正不阿的共和斗士。而蔡锷性格沉稳,聪明灵活,因遭袁猜忌,被软禁在北京时,他“深自韬晦”,与袁世凯虚与委蛇,并且机智脱险,潜入云南,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可谓有勇有谋。反观黎元洪,同样是被软禁在北京,却只是默默忍受,消极对待,在政治上基本无所作为,形同傀儡,“徒以首义盛名供他人之牺牲耳。”在这里,他的懦弱的性格愈见明显。
当然,黎元洪的政治命运是由当时复杂的因素所决定。客观的历史条件当是更为重要的因素,但无疑黎元洪的性格对其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命运有相当大的影响。谨厚的性格帮他赢得了社会声誉,从而使他得以因缘时会“克享大名”:但他暗弱的性格也对其在政治上形成位尊权小的傀儡地位不无影响。严复评价黎元洪说:“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国图存,断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则?以柔暗故!遍读中西历史,以为天下最危险者,无过良善暗懦人。下为一家之长,将不足以庇其家,出为一国之长,必不足以保其国。”这种诨价是很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