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何香凝:柔肩担道义 笔尖聚国魂(6)
辛亥革命网 2011-06-16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王奋强 查看:
何香凝初始绘画为何热衷于猛兽类题材?乐正维分析,这和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她身为革命者的抱负、胸怀有密切关系。那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寻找各种方式唤醒民众,常把狮虎等作为表达革命思想的载体,这与何香凝的救国理念正相一致。诗人柳亚子就曾把何香凝作于1913年的《狮》图题为《国魂》,并赋诗:“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型。”
乐正维说,上世纪20年代末,何香凝在江浙沪上一带,与聚集于此的国内艺术家诗画往来,寄情书画。她常常以松竹梅“岁寒三友”自比自喻,合作一幅幅佳作,寄托了他们的情感和人格。高洁清正之气,贯穿于何香凝的作品中,并成为她这一时期绘画的鲜明风格。
抗战时期,何香凝的山水画与花卉画还有动物画都得以长足发展,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自成一体,形成完整风格。尤其是她的梅花,用硬毫秃笔画老干和疤节、韧劲的树枝,每每有两笔直冲向上旁无枝蔓的新枝,无论是长是短都一气呵成,硬朗、挺直、铁骨铮铮是她笔下梅的品质,也成为何香凝所绘梅花的显著标志。
“何香凝晚年绘画一大特殊之处,就是大量作品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如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陈毅、谢觉哉、郭沫若等,他们的题跋使其作品更具弥足珍贵的文物价值。”乐正维说。
专家评说
双清楼主 风骨侠行
富家出身、天足入世的何香凝,与民主革命结缘,离不开廖仲恺、孙中山两位伟人。她的过人之处,是在两位伟人辞世之后,坚持新三民主义的旗帜,并为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而奋斗,无愧为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1903年初,何香凝变卖己有家用,接踵夫君廖仲恺赴东京留学,从此迈步革命人生。1905年入同盟会,是为最早的女同盟会员之一,遂将东京的寓所,变成了同盟会的通联站和聚会点,忠贞加贤惠的付出,显露了里里外外一把手的才能,被党人昵称为“女管家”。往后,矢志追随孙中山和廖仲恺,反袁、护法、建设广州革命大本营,不落人后。1925年8月以降,其惊人之笔承继孙中山和廖仲恺的遗志,置安危于度外,始终不渝与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作斗争,为团结广大爱国人士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建树。
画阵出千军,笔尖聚国魂。何香凝乃近代中国美术的先驱,其绘画刚健挺劲,有别传统秀美妩媚之俗,开一代威武雄强之风。早年钟情于猛兽一类,抒发革命者的豪气与壮怀,以唤众民之觉悟,柳亚子曾为何氏民初之《狮》作题诗:“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型。”往后之“梅花”,强挺、明朗,彰显铁骨铮铮之特质。“九·一八”事起,国难当头,客居法国的何香凝毅然束身归来,于沪上发起“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呼吁义卖,捐资抗战,义薄云天,饮誉神洲。
何香凝自诩“双清楼主”,毕生风骨侠行,事功与情操,玉洁冰清,不辱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