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辛亥革命时期的阎锡山(3)
辛亥革命网 2011-07-05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景占魁 查看:
太原首义后,部署山西全省革命
太原起义成功的当天,被推举为山西军政府都督的阎锡山并未沉醉于胜利之中,而是立即召集军政府副都督兼军政部长温寿泉、军政府参谋长黄国梁、政事部长景定成等军政府成员开会,研究部署下一步的行动。其中主要是在原两标新军的基础上成立四个标,以增强军事力量;将部队分为东路、北路和南路三支,分别向娘子关、晋北和晋南挺进。1911年11月20日,阎锡山又邀续桐溪来太原议事,决定成立“忻代宁公团”,由续桐溪任团长。
东路军在姚以价和第一标统张煌率领下,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进驻了山西的东大门娘子关,并在娘子关、旧关和清原坪这三处重要关隘修筑工事,配备火力。后来,娘子关一线能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中坚持数日,全赖于此。
北路军在张瑜、张培梅率领下,向代县和龙泉关进发。在此之前以崞县为中心的附近各县同盟会员正在积极准备起义。忻代宁公团成立后,很快招募起一千余人并任命了五台、定襄、崞县、繁峙、宁武、忻州等县的分团长。还协助北路军连克代州、宁武、阳方口等地。11月30日,同盟会员李德懋、李国华、刘干臣等人在大同领导了起义,李国华被推举为大同军政府都督。不久,驻河北宣化等地的清军奉命前来围攻大同。张瑜和续桐溪闻讯后,决定由续率领忻代宁公团驰援大同。困守大同的李国华等和忻代宁公团,在强敌压境下,艰苦奋战,顽强抵抗40多天,也已弹尽粮绝。而袁世凯出于自己的目的,也不希望清军攻下大同。在其授意下,围城清军派代表到大同调解,双方达成协议,之后清军撤围,李、续的守军也撤出大同,大同又为清军所占。但是,北路军在晋北的活动,因其在当地义军的大力配合下,基本上攻占了晋北地区,使山西的辛亥革命形成了南北呼应之势,并在此过程中壮大了革命武装。
同时,率部向晋南挺进的刘汉卿,于11月19日通过晋南北部门户韩信岭后,12月2日进抵霍州,3日光复洪洞,5日晚抵达临汾。此时驻于临汾的清太原总兵谢有功奉命正在风陵渡一带视察黄河防务,以防陕西革命军东渡入晋,南路军趁此机进入临汾,刘汉卿对建立地方武装和城防事宜作了安排后,又于12月12日率部南下。谢有功闻知平阳失陷,遂决定反扑。已进抵侯马的刘汉卿闻讯后,决定在闻喜与侯马间一个叫隘口的地方进行阻击,但因敌强我弱,阻击未成,李汉卿在战斗中牺牲,清军攻占平阳。
1947年,山西太原,阎锡山(前排右一)全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