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辛亥革命时期的阎锡山
辛亥革命网 2011-07-05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景占魁 查看:
提起阎锡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盘守山西数十年的军阀形象,但事实上,在辛亥革命中,阎锡山组织领导的太原辛亥起义和对山西省革命的部署,与吴禄贞组织“燕晋联军”,及其率部在晋西北和绥远地区继续转战等活动,对于山西和全国的辛亥革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整个辛亥革命中,“太原辛亥起义”不仅时间较早,而且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推翻了满清在山西的统治,而且使晋、陕两省的革命势力连成一片。
辛亥人物·阎锡山(1883-1960)
青年时期的阎锡山(左)与孙中山的合影
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各路军阀、政客在中国大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众多短命军阀中,就有这么一位实力派,执掌山西38年,始终屹立不倒,他就是阎锡山。1883年,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一个小地主兼商人之家,1902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被选送到日本学习军事。在日本,他曾亲耳聆听过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教诲,并于1905年加入了“同盟会”和同盟会的军事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1911年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 并打击了被清廷视为其后方基地的绥远清军,促进了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解放战争中,阎锡山反共很是积极。
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等职。解放前夕去台湾,卸职后避居阳明山著述至去世,著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阎伯川言论集》等。
辛亥革命前的山西,广大民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直不断,继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之后,山西举省上下掀起的争矿保矿运动,以及各地民众此起彼伏的抗捐、抗税斗争,犹如星星之火,蓄势待燃,为辛亥革命在山西的兴起,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而阎锡山这批留日学生和此前的山西留日学生,因其大部分参加了同盟会,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都有着强烈的愿望,因此,他们回国后大都投入了革命活动。
革命前夕制造舆论,开展兵运工作
除了积极发展同盟会员、在各地建立同盟会支部,主要集中于文武两个方面的活动。
“文”的一面,就是通过创办报纸、书社,大造革命舆论,竭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抨击清山西当局推行的暴政和种种劣迹,以唤起民众、动员民众。如由留日学生王用宾任总编纂的《晋阳公报》改组后,在报纸上所辟的“微言”一栏里,就发表过不少批评时政的文章,言简意赅,“微言”不微,深受群众欢迎。“交文惨案”发生后,王用宾又派访员张树帜等人,前往实地调查,将夏学津等的暴行写成新闻,予以揭露,使“交文惨案”真相迅速传遍全国,《申报》、《中西日报》以及各埠报刊,多予刊载。丁宝铨恼羞成怒,欲进一步加害《晋阳公报》经理刘绵训和王用宾,大兴冤狱,此事被清廷御史胡思敬参奏。最后,朝廷将丁、夏二人撤职。黄国梁、阎锡山也由教练官升任为第八十五标、八十六标标统。再如景定成(字梅九,以字行)由山西同盟会员资助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后,在其增加的“讽言”专栏里,也批评时政,宣传革命。时人曾评论说:“东京的《民报》和北京的《国风日报》可抵十万大军” 。同盟会员南桂馨在太原创办的振兴报社,徐一清创办的晋新书社,也都曾努力分销革命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