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刘静庵(4)
辛亥革命网 2011-06-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易邑 查看:
可悲的是,按起义命令10月9日夜以南湖炮队的炮响为号,各部按既定方案同时起义。而给炮队传达命令的人员杨某为内奸,他不仅未给炮队传令,反而向湖北提督张彪告了密。深夜11点,清军突然包围了设在小朝街85号张运辅家的起义军总指挥部,除极少数人员突围外,在总指挥部的绝大多数日知会高层领导如刘复基、彭楚藩、陈宝诰、牟鸿勋、龚侠初等或壮烈牺牲、或被捕入狱,又在此街抓捕杨鸿腾和巡警学社70多人。因未听到炮响,起义军各部苦等一夜而未发动起义。10月10日,清军按在总指挥部查获的日知会人员名单抓人,有革命党人开枪起义,各地听见枪声纷纷按原计划起义。起义成功后,各路人马到指定广场(今首义广场)集合,然群龙无首,后来有人提议,说黎元洪曾私放过刘静庵,也算是刘静庵的救命恩人,对日知会有恩,不如就让他暂时为首。当时也没什么好办法,便派人去找黎元洪,黎以为义军要杀他,吓得屁滚尿流。就这样,黎元洪稀里糊涂的当了起义军首领。
武昌起义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可谓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据曹亚伯回忆,武昌起义时,同盟会已名存实亡,由于孙中山多次到海外募集资金,孙中山在《孙中山回忆录》中说:“我开始扮演一个新角色,即政治基金募集人”。孙中山说,募集资金比发展革命组织、组建军队、发动武装起义都重要。他募集资金后,买通会党和民军起义,但屡屡失败,海外人士早已寒心,因为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孙中山和黄兴等人都已无法募集到资金,同盟会成员已各自散去。章太炎所写的《焦达峰传》记录,“孙文的强势作风”、“同盟会的举趾舒缓”、“令焦达峰等人十分失望,他们认为,同盟会是靠不住的”。曹亚伯《武昌革命史》记载,当时同盟会“东京党部,仅属宣传机关,努力于《民报》之出版,及各方之通讯而己”。孙中山是正在美国一家餐厅里打杂洗碗时听到武昌起义消息的。由于刘静庵、刘复基等日知会高层领导已死,既是日知会成员,又是同盟会成员的宋教仁、黄兴等才把孙中山扶上了总统的宝座。日知会流血牺牲,所取得的胜利果实轻而易举的被同盟会所摘取。更可悲的是,国民政府虽追赠刘静庵“大勋位”,但对“刘静庵”、“日知会”讳莫如深,惟恐其出现影响国父孙中山的形象。在许多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中,尽量将“刘静庵”、“日知会”隐去,刘静庵所著的书、所写的诗文也消毁殆尽。更有人说日知会是同盟会的分支机构,真是可笑之至。
其一,日知会比同盟会成立的时间早。同盟会是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的。据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冯自由所著《革命逸史》记载:“癸卯甲辰(1903年至1904年)间,以国是日非,决非和平手段所能匡救,逐另创日知会为革命运动机关”,经考证,日知会秘密成立于1904年底,可见日知会比同盟会早一年成立。
其二,日知会比同盟会会员多10倍。冯自由《革命逸史》中说日知会“陆续签写誓约者为数不下万人”,曹亚伯《武昌革命史》中也说日知会“数约万人”,而《革命逸史》中记载1908年底同盟会会员只有960人,不到日知会的十分之一。
其三,日知会掌控着强大的军队,湖广新军中半数以上由日知会所介绍,这些人参军时无论是否加入日知会,都曾发誓效忠日知会,《武昌革命史》中记载:“入伍之先,必受科学补习所之秘约。约中大意,谓吾汉人四万万,亡国于满清之手,已二百数十年,受尽苦痛,诸君此次入伍,务学成健儿,待时机至,即起而革命。”这是同盟会无法比拟的。
其四,日知会及分支机构遍布除西藏、台湾、青海之外的全国各省市。而同盟会同期的主要成员和主要活动大都在国外,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
总之,同盟会与日知会除宗旨相同外,是两个不可相提并论的组织。一些吹牛拍马之辈的胡作非为,不仅引起了日知会许多成员的不满,其他会党人士也愤愤不平,因而导致党争日益加剧。为了平息党争的矛盾,既是日知会的元老,又是同盟会元老的宋教仁、黄兴等,联合当时各个会党于1912年8月7日成立中国国民党,许多日知会会员和其它会党的主要成员被强拖硬扯进了国民党,并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事长,党争才有所缓和。
刘静庵之所以未达到应有的知名度,一方面是同盟会得势后,大肆建立分支机构,迅速扩充会员,而日知会高层多人死亡,组织停滞发展,更有人想将武昌起义的功劳送给孙中山,有意混淆视听;另一方面,刘静庵所用的名字实在太多,就是他自己给人写信或签名,有时用“敬安”,有时用“敬庵”,以致现在的许多文献资料和回忆录中,刘静庵名字五花八门,对研究刘静庵的革命活动多有不便。辛亥革命已经百年了,我们应当正视历史,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公正评价刘静庵对武昌起义所作的巨大贡献,堂而皇之的告知世人,武昌起义的元勋就是潜江人刘静庵,以慰籍这位民主革命领袖的英灵。
附前言:我出生在湖北省潜江市,与刘静庵是同乡,更巧的是我同刘静庵嗣子(胞弟刘世民之子)刘应松的曾孙刘芬、欧阳康是在同一机关院子里长大的,刘芬大我两岁,阳康小我两岁,我们两家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一单元、同一层楼,门对着门,两家关系甚密,串门时谈论最多的就是刘静庵、日知会,向他爷爷奶奶打听最多的也是刘静庵。两家人外出,无论是去北京、上海,还是南京,总要去最大的书店里瞧瞧,看看有没有关于刘静庵、日知会的书。特别是我在武汉上大学期间拜读了曹亚伯的《武昌革命史》、张难先的《湖北革命知之录》,还有范腾霄、冯自由、熊十力等辛亥革命先驱所写的回忆录,刘静庵的形象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伟大。为了武昌起义,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生命,他才是武昌起义的真正领导者、民主革命的伟大领袖,辛亥革命的元勋。在这位伟人去逝100周年之际,不为他做点什么,我觉得太对不起他了。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以慰籍他的在天之灵!
2011年7月13日于武汉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