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刘静庵
辛亥革命网 2011-06-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易邑 查看:
刘静庵是中国早期民主革命领袖,原名刘世文,字静庵,另字家运,乳名贞一。1875年出生于湖北潜江梅咀一世代书香门第,其父刘淇有相贡(贡生)功名。刘静庵幼承父教,饱读诗书,15岁离开潜江到武汉求学。人民的疾苦、朝庭的腐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虎视眈眈,使他立志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他组建“救世军”参加1900年的庚子起义,1903年改“救世军”为“科学补习所”,1904年底以“科学补习所”成员为主成立“日知会”,并发展成当时最大的革命组织,正是日知会发动了武昌起义并获成功,刘静庵不愧为武昌起义的卓越领导人,辛亥革命的元勋。
刘静庵的革命活动,按照其姓名的变更,大致可分五个阶段:
一、刘世文时期,即革命思想形成(1890—1896年)时期:
刘静庵1890年到武汉求学,后入两湖书院。这一时期刘静庵使用的姓名是刘世文。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龚自珍的《定庵文集》、罗钦顺的《整庵存稿》等,结识了许多进步人士,如吴禄贞、黄兴、王汉、朱子龙等,民主革命的思想日臻成熟。刘静庵还拜一隐士张翁为师,习武修兵法,青年时期就已成为文武双全的帅才。
二、刘贞一时期,即改造会党(1897—1902年)时期:
当时的长江流域山堂林立,派系复杂,有许多会党,且会党中人,不乏有胆有识、才智超群之辈,之所以他们成立会党,就是要联合起来保护某个集团的利益,如果将团体的利益上升为国家、民族的利益,那他们就可成为革命党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刘静庵以刘贞一之名奔走于长江流域许多地区的会党之间,讲解革命道理,宣传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国的主张,将许多会党改造成为革命团体。如将湘鄂赣地区的哥老会改造为革命组织洪江会。这期间,刘静庵组织革命团体“救世军”参与了1900年的庚子起义,血的教训使他坚信,要推翻清政府,必须掌控强大的军队。
三、刘大雄时期,即发展军队(1902年—1904年)时期:
《范腾霄自传》中记载:“一千九百零二年春”,“经同府张郎村之介,认识潜江刘静庵,力以刘介之黎(黎元洪)公,投效马队,开始各学校军队种族革命运动”。范腾霄当时是新军护军马队第一营管队(即营长)黎元洪的书记(即秘书),刘静庵1902年加入新军后,曾任黎元洪的书记助理,侍卫队长等职。入伍时的姓名是刘大雄。刘静庵参军的目的是要发展军队、掌控军队,以便发动武装起义。一方面,他在军队大力发展革命党人,另一方面,他将会党中的有识之士吸收进军队,积蓄了大批革命力量。曹亚伯在《武昌革命史》一书中说:“倘张之洞有招兵事,刘静庵必先知”即用秘电招会党来入伍,“所招新兵大半科学补习所介绍之新货也。”
《武昌革命史》中还有关于黄兴(黄克强)的一段叙述:“黄克强虽出入于圣公会之日知会,仍别立一华兴会,以号召会党秘图起义”。1904年夏季的一天,日知会骨干成员黄兴写信给刘静庵,通报长沙起义筹备情况,准备约定十月十日乘慈禧太后七十生辰,湖南、湖北同时起义。信件被黎元洪掌管文案的秘书刘稚亭拆开,大惊,将信呈交黎元洪处置。黎元洪念及刘静庵为他招了大批士兵,且“刘静庵与濮以正、范腾霄、李亚东、黄公征成立了武库所”专门研究军事,并著了一本《训兵谈》的书,当时的新军都是按照此书进行操练和军事演习的,那些带领使用刀箭的旧军队长官,不熟悉如何操练使用枪炮的新军,曾请德国、日本的教官训练军队。刘静庵的《训兵谈》一出,他们如获至宝,对刘静庵十分敬佩。黎元洪也曾因此沾光不少。范腾霄在《辛亥革命之社团运动及起义后军事之一幕》中说,当时黎元洪能连升三级,与刘静庵治军有方有很大关系。现在刘静庵成了革命党人,而且还是头号人物,一旦消息公开,对黎元洪也不利。于是,黎元洪将信烧毁,让刘静庵称病离开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