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君:救国医人的巾帼豪杰(4)
辛亥革命网 2011-07-21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何泳 查看:
郑士良与孙中山同班,时常聚在一起谈国事,日后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和孙中山一起避走日本。1900年,乘北方义和团运动之际,奉孙中山之命指挥惠州起义。
沈慧勇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革命女杰史憬然等,均是博济医院医学班的学生。当时在博济医院医学堂学习的学生多是有志西学的年轻人,比当时一般醉心科举考试的青年人更关心国事,更有探索中国问题的精神。他们在接受科学启蒙的同时,也必然接受思想的启蒙。
“他们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热心学习西医,积极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张竹君在博济医学班学习,在思想上自然也受到了熏陶,毕业后也践行了“救人救世救国,医人医身医心”的宗旨,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专家评说
传奇女杰 独树一军
官宦之闺、西医之优等生、女权运动者、多家西医院院长、辛亥革命健将,集于张竹君一身,这在百多年前的中国,其色彩确实传奇。
1900年,张竹君毕业于广州博济医院医学(西医)班,与徐佩萱(后改名徐宗汉)在本土西关创立禔福医院,执女界办医院之先鞭;为倡行男女平权,张竹君身体力行,发起演说会,鼓吹民权新理念,针砭时弊,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又创立育贤女学,登台讲授医学、天文、地理等课,为妇女解放鸣锣开道,以扶国势之维新。
与徐佩萱结义,张竹君默默践行“救人救世救国,医人医身医心”的信念。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汉上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呼唤革命党领袖黄兴驰赴前线督战。为掩护黄兴、宋教仁等人冲破关卡尽早赴汉,张竹君智慧与肝胆迸发,自任领队,发动上海医护人员数十人,使黄、宋混迹其间,组成“中国赤十字会救伤队”奔赴武汉战场,为辛亥革命谱写了“暗渡陈仓”的惊天之笔。随后,她言与行俱,率领救伤队,等闲枪林弹雨,一月救护千余伤员,赢得国人乃至西方媒介的敬仰与颂扬。
民国以降,“巾帼伟人”张竹君之忘年至交,多入政府要职,而她乐当医院院长,孜孜以求于事业。淞沪抗战事起,年逾半百仍救死扶伤,英姿不减当年。旋至息影家园,其救国医人之楷模,终其一生。
旁边故事
马君武为张竹君写传记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写得一手好诗,曾用旧诗格律译拜伦、歌德、席勒等人的诗篇,编译了《德华字典》等书。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其后半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中国公学校长,1927年在梧州创办广西大学并任校长。他和张竹君之间有着一段浪漫的故事。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宣传拓展科副科长王海芳告诉记者,她查阅过大量资料,看到对现代文学史料颇有研究的蔡登山等人曾写过马君武和张竹君的故事。1901年,马君武在广州英文夜馆任教期间,认识张竹君,对她的言论非常佩服,从此每逢张竹君演讲,马君武必往“捧场”。久之两人渐熟,马君武表露出爱慕之意,但张竹君早已和东莞富绅卢宾歧的儿子卢少歧来往甚密。
马君武在对张竹君百般暗示都得不到明确回答的情况下,便用法文写了一封求婚信,词藻典雅,情意纯真,张竹君看了感动不已。可张竹君不愿伤卢少歧的心,便给马君武回了一封信,大意是:希望马君武多为国家社会尽些力量,一旦结婚以后,不但为家务所累,也将受儿女牵缠,所以婚姻问题,暂时不要作考虑。后来,卢少歧理解张竹君的纠结情绪,黯然离去。
马君武经此打击,离开广州而远走南洋,追随孙中山到了日本。可马君武总不能忘情于张竹君,曾以“马贵公”的笔名,在1902年的《新民丛报》上写了一篇《女士张竹君传》,称她是“中国之女豪杰”,文末附赠竹君诗二首:其一为“沦胥种国悲贞德,破碎山河识令南。莫怪初逢便倾倒,英雄巾帼古来难。”其二为“推阐耶仁疗孔疾,娉婷亚魄寄欧魂。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