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君:救国医人的巾帼豪杰(2)

辛亥革命网 2011-07-21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何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孙中山学医及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培养南粤女杰张竹君的摇篮。走进古建筑博济楼的院史馆,翻看张竹君灰白的

  这时,张竹君有位闺中密友叫徐佩萱,也是富家女儿,后嫁给名门公子李晋一。夫妻感情深厚,可惜后来李晋一患急症去世,徐佩萱终日闷闷不乐。张竹君看着这位亲如姐妹的至交整天沉溺在沮丧中,常常劝慰她,拉她与自己合伙在广州荔枝湾开办禔福医院,开女界创办医院之先河。医院专为贫民治病,在病人交口称赞中,徐佩萱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两年后,张竹君又与徐佩萱在柳度桥开办南福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故心内科专家刘泽生对医院历史颇有研究。她在论著《晚清广州博济医院的杰出学生》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历史名人史憬然是张竹君在博济医学堂的同学,史憬然在两位哥哥影响下加入兴中会,为支持郑士良发动惠州起义而变卖家产。1901年,史憬然在广州染上霍乱,入住张竹君开设的禔福医院。张竹君对她看护备至,无奈史憬然病情过重,怀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离开人世。好友史憬然的病逝,给张竹君沉重打击,也让她更加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成立演说会宣扬新思想

  “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是以前广州流行的一句歇后语,从中可见张竹君的性格。

  张竹君身材高挑,鹅蛋脸,高鼻梁,大眼睛,喜欢着洋装,穿高跟鞋。她把诊所开在广州市,每次从西关大屋出门,都坐四个人抬的敝篷椅轿,引得路人驻足侧目。她每次出门都会顺手带上精装洋书一本,在轿上看书,显得神情严肃。

  “事实上,在轿子上看书,忽上忽下跳动不已,哪里看得下去,于是‘张竹君坐大轿——倒看洋书’在朋友中成为笑谈,并愈传愈广。”刘泽生记述道,张竹君还有一个大胆举措,即发起成立了演说会,针砭时弊,宣传维新思想,抨击封建纲常礼教,提倡男女平等,为妇女解放鼓呼。“每到礼拜的日子,她就演说,听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张竹君常说:“现在各国强盛的缘故,是在乎努力争求有用的学问,若稍懈怠一点,就难存留,故此中国该当人人专心有用的实学。国是众人合成的,人人该当想尽自己的职分。”“我们如今的责任,要紧是把西洋那些好规矩,好学问,慢慢栽下种子,后来就能够发达生长出来。”……张竹君的“宏论”,让人耳目一新,难怪听过她演说的人都惊叹:“二十三岁的姑娘,怎么高明到这步田地!”

  张竹君的“奇谈怪论”不胫而走,当时不少社会名流如胡汉民、马君武、朱执信、周自齐、卢少岐等对她肃然起敬,成为演说会的常客。夏日来临,天气闷热,张竹君则长期租用一条大船,取名“紫洞庭”,邀请他们一同上船游弋珠江,大家侃侃而谈,大有同舟共济之慨。

  “对三纲五常,尤其是男尊女卑,张竹君深恶痛绝,大力提倡男女平等。为此,她还身体力行,开办了一间专收女学生的育贤女学。她除了教医学外,还教天文、地理等。她每次讲课,说到国家艰难百废待兴时,总是悲痛叹息,其真情深深感染和打动了同学们。”杨聘英说。

  机智勇敢两次掩护黄兴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心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说,张竹君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充分体现她的胆识。

  1904年,张竹君到上海发展,几年下来,就开了几家医院。这期间,张竹君的好友徐佩萱去了一趟南洋,加入了同盟会,回到广州后,开了一家画店,作为联络站,改名徐宗汉,积极从事革命工作。

前身为博济医院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历史悠久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史称黄花岗起义。在这次起义中,徐宗汉冒险为战士们送枪炮。起义失败后,她掩护黄兴化装逃到香港,经过一场生死患难,徐宗汉与黄兴结为夫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徐宗汉、宋教仁北上,但由于清朝关卡检查严密,无法到达武汉。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