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君:救国医人的巾帼豪杰
辛亥革命网 2011-07-21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何泳 查看:
张竹君,1879年出生于广州西关官宦之家。1900年毕业于广州博济医院(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学班。先后创办禔福医院和南福医院,自任院长,开国内女界创办医院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她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救伤队,率医护人员前往武昌,并掩护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随队同往,被称为“中国的南丁格尔”。其后,在上海疫病流行和灾害期间,她募资开设专科医院,救死济危。淞沪抗战中,她积极参与救伤。1964年去世。
夏日一天,艳阳高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片繁忙。这所有着176年历史的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吸引着从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求医问诊。
这里是孙中山学医及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培养南粤女杰张竹君的摇篮。走进古建筑博济楼的院史馆,翻看张竹君灰白的旧照片以及当年有她名字的同学录名册,记者感到如同走进时光隧道,这个超凡脱俗的女性的事迹恍如影像,在眼前重现。
开女界创办医院之先河
“张竹君是我们医院前身博济医院的优秀学员,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给我们医院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史馆筹备负责人杨聘英说。
1879年,张竹君出生在广州西关,父亲是三品官员,家境富裕。广州是与洋人最早接触的地区,风气远较内地开通,可一个来自大户人家的“西关小姐”到美国传教士嘉约翰开办的博济医院医学班学西医,在当时看来仍是件离经叛道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医史馆保存的资料中,记者找到了答案。原来,张竹君不幸在七八岁时患上严重的脑病,半身瘫痪,当时的中医名医均束手无策。家人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把她送进博济医院住院,经过治疗竟痊愈了。从此,张竹君立志当一名西医。
工作人员介绍张竹君及当年博济医学班情况
早在1837年,当时的院长伯驾便招收了3名青年传授医术,开启了中国西医学教育的篇章。1866年,医院设立博济医学班,这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科,也是中国第一所男女共学的学校。1897年,张竹君入学,1900年以优等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