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君:救国医人的巾帼豪杰(3)

辛亥革命网 2011-07-21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何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孙中山学医及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培养南粤女杰张竹君的摇篮。走进古建筑博济楼的院史馆,翻看张竹君灰白的

  “他们千方百计绕道来到上海,徐宗汉找到了张竹君帮忙。张竹君明知前路危险重重,随时会掉脑袋,但她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口答应想办法把他们送到武汉。”王景峰说,几经商榷,张竹君组织医护人员成立中国赤十字会救护队,前往战场救助伤员。他们一行数十人,由张竹君领队,黄兴、徐宗汉、宋教仁也在其中,登上英商怡和公司的江轮溯江而上,果然躲过沿途的检查。

  1911年10月28日,黄兴、徐宗汉和宋教仁抵达汉口。这时武汉的局势一片混乱,北洋精锐部队大举南下,黄兴立即担任了战时总司令,指挥若定,极大地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武汉军民的士气。

  打退了北洋军队对武昌的进攻,岌岌可危的形势稳定下来,各省纷纷独立。1911年11月27日,清军反攻,汉阳失守,长江被清军封锁。张竹君借赤十字会的渡船,再次冒险护送黄兴和徐宗汉从汉阳渡江到武昌,让他们安全脱险。

  出入枪林弹雨救治士兵

  “躬率高足驰赴战地施展仁术,救死扶伤,志虑宏远,宗趣正大,南丁格尔之再见”。在1911年10月21日的《申报》上,上海五洲药房经理项松茂刊登致张竹君的公开信,称赞张竹君的义举,并积极捐赠物资。

  杨聘英说,张竹君率领的中国赤十字会的宗旨是“本人道主义,救护因战受伤之人,不论何方面人,视同一体。”救伤队在武汉枪林弹雨中工作了一个月零三天。伤员多,工作量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120多名会员克服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困难。

  张竹君也几次遇险:1911年11月10日,她在汉口登船去武昌,清军突然而至,向她开枪,幸亏小船疾驰而去,一连7枪都躲过了;1911年11月15日,她率队去汉阳作救护工作,因劳累过度无法步行,只得由轿子抬着前行。队员们都佩着赤十字臂章,队列前后都打着赤十字会旗,可就在他们通过汉水浮桥时,清军竟向他们开枪,见没打中恼羞成怒,朝刚登岸的轿子开炮。幸亏有人听到炮弹的呼啸声,猛然将张竹君连人带轿推倒在地,才逃过此劫。

  在一次手术中,张竹君的左手被划破,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但仍然坚守岗位。她率领中国赤十字会救伤队,出入枪林弹雨,救疗受伤士兵1300余人,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敬仰,西方报刊也多次报道颂扬,被称为“热心办事,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

  张竹君回到上海的时候,各界举行了迎接英雄凯旋式的盛大欢迎会。起义军授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授予她“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以表彰其功德。

  王景峰说,中华民国成立后,张竹君早年的好友,多在民国政府担任要职。但她却专心致志地在上海新加坡路南市医院当院长,很少在公共场合出现。后来,淞沪抗战中,年过半百的张竹君还积极参与救伤工作,其爱国爱民的精神至今让人敬仰。

  人物访谈

  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沈慧勇教授谈张竹君的成长环境:

  博济医学班革命志士众多

  “在张竹君的成长历程中,博济医院医学班的校友们对她影响很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骨外科主任沈慧勇教授说,该班杰出学生很多,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

  据医院史料记载,孙中山入学时2岁,全班男生12人,女生4人。他虽然学习仅一年,但孙中山却给院长嘉约翰提过不少建议。例如当时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影响,教室中男女同学座位间都设有帷幔,而且男生不可参加妇科的临床实习。对此,孙中山提出要撤销帷幔,并让男生参与妇科实习,理由是“男医生以后也会遇到妇科病人”,嘉约翰欣然接受。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首次武装起义。事败,他潜入博济医院,在校友协助下乘船脱险,由澳门赴日。据统计,在1911年、1912年和1916年的革命战争中,有超过600名伤员在博济医院得到救治,孙中山一直与博济医院保持联系。

当年博济医学班同学名录中,记录着张竹君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