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屏在晋绥辛亥革命中的贡献与地位(3)

辛亥革命网 2011-08-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聂振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王建屏是以辛亥革命为主进行社会革命,包括抗击外蒙独立与内蒙叛乱、强边固藩治理边陲,包括以新闻舆论为战场来“纯风俗而正人心”;他

  “同盟会在包萨争取的对象和吸收的会员,主要是清军中的汉族军官,省县议会机关和大中学堂里的维新人物与青年学生,以及一些下层社会里的流氓无产者。……关于同盟会在包萨上层人士中和下层社会里进行的秘密活动,除了云亨和王定圻,目前还可稽考出两个主要的负责人,一个是忻州的王建屏,一个是大同的李德懋。”(12)

  “王建屏号树侯,山西忻州西门外车道坡人,清末的秀才,经崞县续西峰介绍,参加了山西的同盟会。……辛亥前几年,王建屏奉命来到口外,为了隐蔽身份,利用教会来掩护工作,分别在归化城和萨拉齐信了天主教(13)和耶稣教。曾在萨拉齐担任了好几年耶稣堂附设学校的教员,跟当地的谘议局议员和地方上的念书人,有过密切的联系。为了争取哥老会,他还到五原的隆兴长镇找过拥有半个河套的王同春。……王建屏在包萨的接触面比较广泛,很会跟各方面的人接近,包头伊斯文的学生,非常佩服他的胆识,萨拉齐蒙古少壮派的人,都是他的朋友。”(14)

  “包萨两地参加同盟会的人,以王定圻和蒙族里边的云亨、经权、安详表现最好,其余的人,除了郭鸿霖与王鸿文就义外,多半变成阎锡山统治晋绥的工具。”(15)(《包萨革命经过》,巴靖远、刘映元、李秉智,《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第254、255、25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一九○七年前后,派王建屏、王建基、徐翰文、弓富魁等二十余人去归化、包头一带联络当地同志起义失败,徐翰文被杀,王建基被捕。”(16)

  “三十四年(1908)转入山西陆军测绘学堂,联络张汉杰等人入同盟会,同年受同盟会山西支部委派到包头、萨拉齐一带从事秘密活动,途经忻州,约合毛仲祥及其学生常融、宋学痒、崔功成等同行。

  他们将萨拉齐作为据点,在土默特旗学校、咨议局和绥远常备军中开展工作,先后介绍蒙族青年云亨、经权、安祥等加入同盟会,”(17)

  辛亥年阴历九月下旬,驻扎在归绥“营房道”的外八旗巡防队仓猝暴动,开往大青山,归绥辛亥革命从此爆发。王建屏此前已奉命赶回太原,但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

  (二)太原起义参与者

  那么我们要问,在此辛亥革命前夜的关键时刻,王建屏奉命赶回太原是干什么的?

  大家不要忘了太原起义前的“旧兵退伍案”。“一九一一年初秋,丁宝铨离晋,继任山西巡抚者为陆锺琦。此时已是黄花岗起义之后,革命思潮遍传全国,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官方以新军中的老兵纪律不佳(实则是觉察到这些人己有革命思想)为名,遂向黄国梁、阎锡山提议将老兵退伍,另征新兵补充。同盟会以这些老兵,大多数已是班长,且多参加革命活动,一旦散开,损失甚大。即使退伍,也无安置办法。退伍即是失业,他们也绝不愿退伍。杨彭龄将此情形告南桂馨,南又转告黄、阎。初则想把这些人介绍到巡访队里,后觉不妥;又决定筹集一部分款项,把这些人送到后套垦荒,再在太原、大同、绥远、包头一线,开设店栈,以资联系。南将此意告杨,杨又转告各退伍士兵,大家极表赞成。认为这不但不至散失革命力量,且可随时联系,便于发动。当择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在察院后德胜园饭庄饯行,大家都很高兴。此日南桂馨、杨彭龄、王嗣昌、李成林、杨沛霖和一标一二两营的头目王泽山、王致嘉、郝富珍、高永胜、于凤山、刘得魁、谢得元、梁俊玉、马孔青、魏斐然以及两营营铺经理(与各士兵有赊欠关系者),共计八十余人,一同参加。名为送行,实则歃血注酒,举誓结盟,群情激昂。静待退伍后,即依议进行。乃不料中秋节后四日(八月十九日)即发生了武昌起义。当局怕促成事变,不敢实行退伍。可是同盟会却利用这一机会,促成了下级干部的大团结,增强了同仇敌忾的意志。”(18)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