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屏在晋绥辛亥革命中的贡献与地位(2)
辛亥革命网 2011-08-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聂振宇 查看:
清同治九年腊月初十,王建屏生于山西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三交镇车道坡村。王氏“始祖德甫公,于明洪武初年,由马邑迁居忻县流江村,延之九世祖国臣公,又由流江村迁居车道坡,至王德恒则九世矣。王氏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其父德恒公,“设帐授徒,教习于各乡里者垂二十年”,行侠仗义、“忘身利物”、积功累仁、德惠桑梓。(6)
1950年3月25日,王建屏圆寂于太原崇善寺,终年80岁,圆寂后,山西省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吊唁。
由此可见,王建屏其人其事无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三晋大地上奇人奇事。
二、王建屏与山西辛亥革命中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关系
(一)王建屏与续西峰的关系
《挽西峰》:
丙寅(1926年)春,西峰逝于津门,哲人已去,不复闻清夜之钟,遥寄哀思,魂兮归来。
每忆当初尝会文,忧国大事尽推君,
三千健儿起滹沱,一支神兵复雁云。
万里风霜华下约,十年心血国民军。
于今谁作中流柱,清夜钟寂痛无闻。(7)
这是力宏法师(当时王建屏已出家,号力宏)写下的挽诗,诗中叙述了二人早年的交往,高度概括了续西峰的一生,于无限惆怅哀伤中给予西峰极高的评价。
续西峰(1880—1926)。名桐溪,一名九州,字西峰,号寒泉,山西省崞县西社村(现属定襄县)人,比王建屏整整小了十岁,但在才气和革命志向上,二人可谓“意气相投”。
《山西文史资料第四集》赵承绶在《忻代宁公团的形成和结局》(8)一文中写道:“清代末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起来。山西发动各县以地方款选送日本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在日本大都加入了同盟会,留学一年回省后,即在各县宣传革命和发展同盟会组织。另一批是以续西峰(桐溪)为首的秀才集团。也受到革命的影响,纷纷参加了同盟会。崞县有续西峰、弓富魁、续式甫、续西堂、邢炳诚、田商三、兰军,五台县有张淑琳、赵晋屏、赵长治、郭祯、孔继盛,定襄县有牛诚修,宁武县有南佩兰、丁致中,忻州有梁硕光、王树侯,静乐县有武泽霖,朔县有李树勋,岢岚县有赵翠贞、赵翠英,代县有张晓、李荆三、李衡三、李松三,繁峙县有任涌、韩耀三、谢濂,神池县有宫宝衡等。以上这些人与续西峰都是前后期秀才,而续两峰当时住学校时在同学中负有才子之名,考取秀才与尤贡,成绩亦最优。他本人又以熟读三国、水浒、孙子兵法等书而自命为一军事家,所以在参加同盟会后,受到同人们的拥戴,无形中成为忻代宁集团中的领导人。”
王建屏由续西峰的介绍加入同盟会,又受续西峰之派,负命包绥,打开了山西辛亥革命的新局面。
(二)王建屏与赵戴文的关系
“赵戴文(1866-1943),字次陇,儒者,同盟会员,国民党员,坚定的爱国者。阎锡山的军师、宰相,兄长。山西守土抗战和组织牺盟会的倡导者。”(9)赵戴文比王建屏大四岁。
王建屏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蒙学宪调入令德堂,与郭英塘、赵次陇先生等为同学。”(10)到二十六年,义和拳运动风靡晋北之时,赵戴文、王建屏分别以“护乡自保”为名回乡组织民团。三年同窗之宜奠定了王建屏的政治基础。后来二人都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中,赵戴文无疑是山西同盟会核心领导人物之一,太原起义中两人鼎力襄助、互通声气,再后来都潜心佛学。1933年夏,赵戴文与几位热心佛学者讲述《禅净初谭》,以佛学为归宿,钻研经典,宣扬唯识理论。
三、王建屏在山西辛亥革命中的贡献
(一)归绥革命奠基人
“同盟会派王建屏伪装算命先生,来土默特旗一带进行秘密工作,发展会员,嘉惠(蒙古族青年云亨,字嘉惠,土默特旗水涧沟门世北小沙尔沁村人,1884年生,少年家贫,在村塾读书,后在包头读书8年;1902年入归绥中学堂学习,1905年毕业后,在包头与巴文峒交往密切,专览革命书报;1910年9月考入北京殖民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即参加了起义)首先加入,他的会员证是用白市布裱糊的,封面印有34号字样。不久,他便介绍先父(经权,蒙古族,字子衡,土默特美岱召村人,幼读汉书多,汉文根基深,当过塾师;曾任萨拉齐厅咨议员)入会。从此,他们就积极地展开了革命宣传工作。”(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