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耀材家传(5)
辛亥革命网 2011-07-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曹国果 查看:
长沙的慈善单位救济院,每到年底发放救济米若干,赈济鳏寡孤独贫困的人。父亲索取领米凭证一二百担,命国果登门分送各户。父亲说:“虽然是小惠,总比不惠好。”至今还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感念此事。父亲的乳母周氏,终生为父亲所赡养,我们称其为“干娭毑”,年节之时,必定送礼问候,生日还须磕头。周氏终年84岁,父亲为其经营丧事,葬于长沙南郊,还命国果戴孝送葬。厨工凌国忠、仆人黄丽生,只有父亲能叫他们的名字,我们一定要叫“大爷”。国果读小学时,每天在黄大爷处领取零食钱一百文。父亲对下层人士,也常常为他们解除困厄,哪怕是一些名声不够好的人。国果的乳母高氏的丈夫,因为滥宰耕牛被拘于长沙县政府,父亲用名片将其保释。某流民因拦路抢劫被警察局拘捕,父亲也用名片将其保释。父亲认为“可怜的小民为生计所迫,哪里比得上那些窃国大盗,惩罚惩罚已足够了,何必搞那么狠呢?”甚至一些帮会大爷也为父亲的义气折服。沦陷时国果曾被某小土匪绑票,“洪门大爷”周聘卿亲自到匪穴解救,事后父亲才知道。“洪门大爷”叶明亮横行长沙几十年,但对于父亲则非常尊敬,而父亲并非帮会中人。
父亲生活朴素,平生不讲究穿戴,常常是一袭布长衫,一双青布鞋,手拿大蒲扇,处在锦衣华服的人中,毫不在乎。二姐国智出嫁之日,父亲仍然穿着平常的衣服,国智也是一袭蓝布长衫跟在身后,步行到走马楼曲园酒家婚宴处。上亲如此朴素,新娘也如此朴素,致使亲家翁和众宾客吃惊得手足无措。儿女们十五岁前,不准穿皮鞋,着料子衣,只能穿青布学生装,家制厚布鞋。有人讥讽父亲太不讲究,父亲却乐于这样,儿女们对此也很坦然,养成终生节俭的美德。
有人说父亲没有什么钱不要的,是妒忌他因而讥讽他。父亲笑说:“对!富贵是人的性情中不需学而都想要的,然而我平生虽然要钱也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要苦中苦之钱,只要乐中乐之钱。”“不使人间造孽钱”。父亲常常勉励我多读《史记·货殖列传》,父亲最鄙视守财奴,他富有,好做善事,救人之急,千金也不吝惜。黄同皆是父亲的旧部,父亲待他如亲人,虽然怒其不争气,但常为他救急,一直到他逝世。近亲远戚,旧部老仆,有急难时也是有求必应。父亲不注重积蓄,也无声色之好,他的钱财开支,儿女们从不敢问。父亲常常勉励我们:“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子孙若如我,要钱做什么!”“积累财物遗害子孙”“后代如果贤明,就学习我的俭朴。”祖传的田产最终仅余田租128担,只委托堂叔代为处理,任其报销,从不过问。
父亲考虑问题周密细致,思维敏捷,见识为一般人所不及,替人出谋划策,很快可以想出办法。左益斋、曹伯闻等每遇大事,必定登门相商。父亲为他们出的主意有的颇为神秘,世人没有谁知道,我们只知道曹伯闻为何键出的主意:“蒋介石善于消灭异己,各个击破,只有与他假意殷勤,敷衍应酬,来保存实力。”这一主意其实是出于父亲。父亲喜欢研究事物的道理,喜欢创新,即使如建筑设计这样的事,在五十年前,就创造了预制平板作楼面,五夹板作护壁的设计。这都是出于他自己的思考,而并不是他知道这些西洋原理。
父亲算不上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然天资聪颖,能过目不忘。床头常置大字本《词源》,经常翻阅。父亲交往的人都是一二流学者,他不喜欢附庸风雅,尤其讨厌“斗方名士”。父亲不信天命鬼神怪异之说,对三姑六婆僧尼巫道一律拒不接待。父亲说“洞达世情皆学问,落花流水亦文章”,他特别喜欢《史记》、《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旧小说》、《聊斋志异》等。许多学者都称颂父亲的知识渊博。(此段内容有几处字迹模糊不清。)
父亲对于儿女的教育极为重视,早就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着重启发智力思维,培养生活能力,不止专门注重学校分数。晚上及星期日,父亲常亲自指导孩子们的学习,数学方面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如”鹅羊三十六,共脚一百足,鹅羊各多少?”“木马板凳三十三,共足一百单,木马板凳各多少?”或要我们丈量房屋家具面积,计算建筑材料多少等。在识字方面教我们“六书”的基础知识,偏旁归类法等,如油、柚、宙,坡、波、披、颇等,又用口诀谜语教字,如“两只老鼠抬根棍,一只老鼠棍上睏”是“六”字,“两只老鼠抬口锅,一只老鼠锅里梭”是“心”字等等。既让我们初步了解造字原理,又激发孩子的兴趣,大家争相记认。年龄稍长一些,就教我们古文和习字,古文只需了解大意,但须篇篇背诵。父亲还用物资奖励的办法调动我们的积极性,习字每张大字奖一角,小字奖两角,背古文长篇如《李陵答苏武书》、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每篇奖银元一元,短篇如《卖柑者言》、《陋室铭》每篇奖银元五角,何时背出何时发奖。为创造学习条件,从不吝啬买书,家中各种书籍琳琅满室,开卷有益。商务书局最初发行的影印百衲本《四部丛刊》,每部银洋四百元,父亲不嫌贵,也购置在家,供大家阅读。国果初通文字就是从这里开始。国琦去美国深造,父亲贱卖荷塘坪的田产,支付美金万元。接着又准备送国枢去德国,因抗战而未能成行。父亲还有意识让儿女们了解社会的阴暗面,如“洪门”、“赌场”的欺诈丑恶,常分析讲解给我们听,还曾亲带国果到现场说教,目的是希望我们不要误入歧途。父亲常常告诫我们:“人情险恶,文有文骗,武有武骗,只有立身端正,不羡慕名利,才可以少些灾祸。”父亲常用“竹壳热水瓶”的妙喻说“头角外露,终难免拼撞而破”,事实果然如父亲所说。
父亲的为人行事,实在难以说尽。《湖南省志》上就有三处地方提到父亲。我从父亲一生中撮取上述点滴往事,可以作训示,可以作典范,后辈中的有心人读后或许会有所裨益吧!
国果谨志 1986年中秋于病床
笃宋试译为现代文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