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耀材家传(4)

辛亥革命网 2011-07-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曹国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父亲名耀材,字济辉,辛亥革命前夕,父亲已小有财产,而且老母在堂,儿女绕膝,竟然能奋不顾家,以一介书生投身行伍,建立荣誉与功勋,

  1961年,国家多难,外遭背信弃义,内罹天灾人祸,“水肿病”流行,父亲竟因此病而终,于1961年3月12日跌坐藤椅上,羽化而去,享年76岁。

  父亲的平生简历大略如上述,原本没有什么奇特之行卓越之功,但父亲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极为强烈,凛然大义,从不苟且。辛亥革命前夕,父亲已小有财产,而且老母在堂,儿女绕膝,竟然能奋不顾家,以一介书生投身行伍,建立荣誉与功勋,堪为人先。在日寇侵占湖南的日子里,坚决拒绝同流合污,特别是讽刺规劝黄雁九:“弥猴戴帽子,倒行逆施,千古罪人,必定没有好结果!”黄竟用“哪怕出一天气也可以”的无耻之言相拒,并且想用重金收买父亲为自己做事。父亲鄙夷的说:“我四十岁就已退出政治舞台,与国民党为伍尚且不屑,怎能认敌寇为父,给后人留下耻辱?”父亲还写信给左益斋伯父,派国果专程送去,勉励其共保晚节。父亲住在长沙东乡半年每天与黄湘澄等像竹林七贤一样相聚时互勉互励,这些地方都足以表现父亲高尚的素养。

  父亲对共产党自然不是没有认识模糊之处,但对于共产党员的品德作风从来是由衷称道,对于国民党杀害共产党的暴行尤其愤慨。1927年5月21日长沙马日事变大屠杀,军警到处抓人,鲜血染红了大街,父亲竟然挺身而出,积极营救被捕青年,先后保释曹治阳、曹木生、王觉元、陈春生、罗继光等,还有一些从未见过面的人也凭父亲的名片保释,被救者登门感谢,烧香礼拜有如敬菩萨。父亲还曾当面先后斥责公安局长周安汉、刘策成之流:“你们专门抓捕赤脚草鞋的可怜人,乳臭未干的小青年,于心何忍!”有人奇怪父亲为什么不怕被戴上红帽子,父亲戏言说:“曹四豪绅什么都不怕!”当权者都认为父亲“多事”。

  1938年父亲的老朋友徐特立来长沙,住在教育西街廖奕君家,父亲住在赐闲湖达园私宅,相距很近,徐老常来家中寒暄。父亲告诫儿辈说:“这个徐老是个真正的正人君子啊!”徐老在我家也不讲客气,吃饭随便,谈话尽兴。谈到时局时,父亲感叹道:“独夫民贼,人人都恨不得杀死他。”徐老去重庆那天,父亲要国果清理他平日喜欢看的先秦史籍相赠,并拜托徐老照顾二哥国枢。徐老到重庆后如约“用明信片写暗语”,邀国枢去重庆。但因为时局变化仓促,国枢赶到重庆而没来得及与徐老同行。1953年徐老回湖南时,还邀父亲相聚叙旧。

  “一二·九”运动中,国枢、国智、姐夫萧敏颂都在北京参加学运被迫害,父亲为他们深深担忧,曾专程去京。之后,国智在长沙被捕,父亲要大姐夫胡安恺凭借与国民党特派员赖琏的同学关系,并请好友左益斋、赵恒等人帮忙搭救。父亲说:“青年人要求抗日救国有什么罪!国民党不抗日不得民心,不但不思改过,反而镇压学生,殊不知物极必反。”华北沦陷后,爱国学生纷纷南下,国枢、国智、敏颂也返乡,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父亲将营盘街32号住宅供他们活动,来往的人很多,父亲从不过问。国民党特务深夜搜捕,父亲出面斥责,并以身家担保才免予搜查。父亲不一定懂多少革命道理,只认为“民不聊生,革命势在必然,得民者昌,真理自在。至于自己的修身,不偏激,不结党,守住大节,不求名望,总是正确的。”在当时,这也不失为开明之见。

  父亲秉性刚直,不阿谀权贵,鄙视邪恶,不是自己喜欢的人不予接待,要求儿辈尊敬自己的知己,常常当面指责小人的恶行,讥讽其见不得人的勾当,以致为小人所不喜欢。父亲能主持正义,明察是非,不畏强豪,同情弱小,喜急人之难,扶危济困。

  1927年,长沙三公祠军火库突然爆炸,附近居民奔走号哭,争相躲避,扶老携幼,聚集于教育会坪。一时真象莫名,四堆子的住户都紧闭重门作为戒备,而父亲却要家属、仆人一起出动,敞开大门、中门,招扶老人小孩入内休息,并将东西厢房地面铺上草,供病残者躺卧,还连夜煮粥,第二天早上供应。他并不是刻意去做什么好事,但却确确实实施恩于民。1930年,父亲为避难只身出走,在湘潭船码头一茶馆枯坐,正不知往哪里去时,忽然一个穿军装的人向他敬礼,并问道:“您是长沙的曹四爷吗?”父亲很惊讶。这人又说:“族长请。”父亲以为是原辛亥革命时的部下,就随那人到军营。只见大队军人热烈迎接,设宴招待,尊为上座,为首者是这个旅的旅长。那人告诉父亲说:“您不认识我,我就是子弹库爆炸那夜,全家避难于您家的人。家母那时正重病在身,没有您的义举,我母亲必定死于路边。我终生都对您感恩戴德,您不要有什么顾虑。”宴后又派专人送父亲到乡下。

  1940年,日机轰炸长沙。有次,父亲居住的营盘街被炸,当日本飞机刚刚离开,仅仅飞至北郊,飞机的轰鸣声仍可听到时,父亲就率领儿女们,在喻家巷口吆喝着从颓垣断壁中救人,并私人悬赏:“救出一人,赏银洋五元。”获救者达十余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