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耀材家传

辛亥革命网 2011-07-3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曹国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父亲名耀材,字济辉,辛亥革命前夕,父亲已小有财产,而且老母在堂,儿女绕膝,竟然能奋不顾家,以一介书生投身行伍,建立荣誉与功勋,
 

  父亲名耀材,字济辉,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岁)农历2月初10日生于长沙县榔梨乡曹家坪荷塘屋场,按堂兄弟排行第四。

  父亲4岁时祖父就去世了,父亲承袭了祖业田租约五百担。祖母青年守寡,常被族人欺压并打坏主意,但她坚忍不屈,一心一意抚育儿子成人。母子相依为命,含辛茹苦。9岁那年,迁居长沙市小吴门汤公庙,父亲得以进了新式小学。父亲从小就怀有振奋自强、创业进取的精神,对祖母也极其孝顺,终身不变。腊月28日是祖母的冥寿,每到这天,父亲必定隆重的摆设祭礼,率儿孙拜祭。

  17岁时,父亲考入湖南高等学堂甲班,高等学堂前身即岳麓书院,一切制度都因袭继承下来,是当年湖南唯一的最高学府。学生相当于以前的“监生”,每月补助“膏火费”二两,要求相当严,考入很不容易。父亲第一次领取“膏火费”白银二两,就交给祖母,祖母立即将其供在神龛上,击磬告慰祖先:“四伢子能赚钱了。”

  父亲学习聪颖过人,喜好体育活动,又能说会道,交友广泛,是学生中的活跃人物,很有号召力。1903年在反对叶德辉、王益吾、杨三豹子等豪绅破坏新学时,父亲在书院静一堂召集同学,进行宣传鼓动,一时群起响应。当局令有关方面进行弹压。父亲对簿公堂,大义凛然,在全城士绅学子中影响极大,竟被学校以“开除”论处,布告上写的罪名是:“煽动学潮,蛊惑群众”。父亲愤然离开学堂,去了湘乡县立中学,任体育教员。

  父亲少年时体格好,孔武有力,尤其擅长器械操(七十高龄时还能走浪桥)。任教时,对学生要求过严,有时态度粗暴,甚至体罚学生,而不少学生年龄大于父亲,不能忍受父亲的训斥责罚,终于导致冲突,因此仅教学一期,父亲就离职而去。

  1907年父亲娶刘氏女子为妻。这是我们的嫡母。当时,父亲与邻居新军排长陈作新,还有后来任湖南省主席的鲁涤平交往甚密。1908年大姐国崙出生时,陈作新深夜为之奔走购婴儿常用的“开口莲”等物,足见其交情深厚。父亲广交朋友,与黄英、左学谦、栗勘时、黄翼球、常治等人先后结识。

  1910年,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想在湖南打开销路,寻找代理商,条件是必须有两千银子的殷实户。经人介绍,父亲以祖业荷塘坪田契作抵押,承接了这一差事,经理处设在衡阳湘江东岸。这年大哥国琦出生,就以衡生为乳名。经销煤油获利较大,按规定每经销两桶,可得两钱银子经销费,煤油价格浮动时照常,经销商也可从中做手脚,因此,父亲仅经营九个月,就净赚三千两银子。然而,父亲并不因此而讨好洋人,而是对他们的一些行径习气很反感,有时还戏弄他们,如教洋人代办华约翰吃甜汤圆时拌酱油等恶作剧,致使洋人年底毁约,父亲也就终止了这一生意。

  1911年辛亥初年,父亲回到长沙,这时革命风暴已成“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父亲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受黄英邀约,参加自治公所这一革命团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自治公所的同仁有左学谦、黄翼球、常治、黄用辑、阎鸿飞、阎鸿翥,当时有“八俊”之称。

  辛亥革命前夕,父亲积极联络高等学堂同学及新军陈作新,在新军中鼓吹革命,先后与各路革命志士在贾太傅祠(现贾谊故居)、福寿楼茶楼(原址在紫荆街,现已毁)、岳麓山屈子祠、自治公所(学宫街现中纺公司处)等地聚会协商,密谋起义。

  1911年农历9月初一,辛亥革命在长沙正式打响。父亲与陈作新一起带领新军一支部队,从小吴门入城,直扑又一村六堆子抚台衙门,兵不血刃,各路起义队伍也陆续蜂拥而至。清王朝最后一任湖南巡抚余诚格凿穿后墙逃跑。起义宣告胜利。父亲曾断续对我们叙说过当时情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