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第一人蒋翊武(4)
辛亥革命网 2011-08-24 00:00 来源:湖南澧县《古澧文丛》 作者:杜修岳、赵绪清、高守泉 查看:
二是“革命分裂论”。武昌首义时,人称蒋翊武、孙武、张振武为“首义三武”,首义成功,“三武”分裂,终被反革命所利用是事实。但蒋一开始即“以革命利益为重,慨然应允”二团体联合,坚持统一合作“实为团结湖北革命力量之重要关键”的认识与实践。共进会成员李作栋曾说:“三武比较起来,孙武不如振武,振武不如翊武。翊武纯朴,即敌对者亦表示好感。”还说“刘公才干不如孙武,孙武品质不如翊武。”因此,“三武”之分裂,绝不是蒋之过错。孙武的追随者硬把“三武”之争说成是“个人权势之争”,或各打五十板,或诬蒋“心胸狭窄”。其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之谬,令人咋舌。
三是“战守非力”论。蒋翊武的首义第一功,史学家王建中记述为:武汉三镇光复,黎元洪当上都督,“任蒋为军事顾问。建议兵贵神速,请令张廷辅率师出武胜关,遏清军南下。未决,清军旋长驱薄汉口。蒋曰:‘兵法先发制人,吾计不行,今为敌制,宜速迎战。’黎以蒋为防御使,任战守,反对者忌其能,请任张景良为总指挥牵制之。张固刚愎,凡蒋所计画,悉不容,遂拱手奉汉口于冯国璋,火其市。虽经黄兴力战,已成焦士矣。汉阳败,黄兴去鄂,黎元洪退驻葛店,武昌岌岌不保。蒋以军界引重,继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区沿江为四部,以张廷辅,杨载雄等分驻扼守,清军不得逞。旋停战,改驻汉招抚使,开诚布公,清军多被感化,释甲来归者踵相接。和议成,长湖北军务部,旋即引去。”孙武之流,不仅战时躲在敌后隔岸观火,还对蒋颁命令、作战布署横加指责,肆意谩骂。待到蒋独支危局,赢来袁世凯愿停战求和、英国人愿出面调停时,黎、孙通过背后阴谋,纠集小人,采取非法会议,强行撤消了蒋的“战时护理总司令官”。此后,孙武还诬告蒋翊武私动招抚经费,“用作购买枪械,扩充私人武力”。黎、孙如此作为,完全是脏人掩己、抢功夺权的卑劣行径。
四是“盲动论”。蒋不善与人周旋,也“不以外观相夸耀”,不被同盟会及其领导人所了解,尝备遭轻视。孙武一派则常借势宣扬“孙武所做的贡献并不亚于蒋翊武”,谎称蒋“所领导的文学社,就不曾有一个系统的政治纲领,其政治主张也没有超出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时期单纯反清革命的范围,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宣传得很少”。但不少研究表明,不仅“首义三武”,就是整个辛亥革命中,蒋对革命的探索创新、对孙中山的真诚拥护、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宣传、“倒黎反袁”的不懈努力,都高于同时代多数人。只是由于蒋生命短暂、文学社同仁牺牲殆尽,黎、孙合谋刻意去蒋,使得蒋办报纸、文函史料遗存稀少,给对手留下了可乘之机,给历史留下了不白隐患。然所谓孙武为孙文嫡系则全不属实:不说孙武海吹自己是孙文之弟、有钱有关系之说已成历史笑柄,更何论孙武南京跑官不成,怒窜上海,纠集“民社”,公开“反孙倒黄,捧黎拥袁”之令历史不齿了。
其三,地域观念作怪。武昌首义发生在鄂省首府,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由文、共两团体骨干共组,形成“人联心未连、形合政难合”局面。刘公、孙武和居正均湖北人。而文学社领导除詹大悲外,基本都是湖南人。受旧时传统地域观影响,不少湖北人尤其是共进会员,不愿外省人建功获荣,更不愿湘人得益。当蒋翊武提出黄兴出任“两湖大都督”合理建议,共进会成员竟丧失革命理性予以否决,完全是不让湘人黄兴居鄂人黎元洪之上的心思使然。张振武曾是孙中山追随者,在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建立中,曾表现出坚定的革命党人立场。但由于地域观念作怪,后竟沦为“民社”发起人之一,言行转倾以黎为首领的“武昌集团”。民国初年建立的武昌起义纪念馆,主要宣传湖北人的功劳,对外省党人,特别文学社和蒋翊武,则尽可能矮化、虚化、边缘化,很多鄂籍党人对此习以为常。时至今天,仍有一些湖北人盲目热衷为黎元洪之流出书立传、修墓颂功,却不愿研究宣传真正的首义第一人。
其四,部分民国史学家的主观意识作祟。国民党主政时代,蒋介石、汪精卫争打孙中山旗号,争造“国父”运动,扩大宣扬国民党的正统地位,有意拔高同盟会、兴中会作用。此期的辛亥著述,大多写组织源流,以兴中会——中国国民党为正宗;写革命领导者,以孙中山、陈其美为中心;以一党一人划线衡论是非,臧否人物,不乏删削、涂饰之弊。曹亚伯的《武昌革命真史》稍稍述明两湖地区革命团体实绩,竟被国民党中央以“不符合事实”为由查禁。在武昌起义是“同盟会或中部同盟会直接领导”论、“广州起义先于(高于)武昌起义”论、“辛亥革命是同盟会革命”等权力意旨史学掩盖下,蒋翊武功绩被抹煞,地位遭湮没,甚至可笑到不愿使用“武昌首义”一词、不宣传桂林丰碑的偏狭地步。
其五,早期极左思潮和后期浮躁心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出于政治原因,中国近现代史学很难脱离红色史学一边倒、概念化轨迹。虽然整体上正确肯定了孙中山,但承袭的是国民党捧孙为至尊(神化)的做法,实际上抹掉了蒋的核心作用。辛亥50年大庆后的大小正史宣传,不仅蒋的首义第一人地位不见,甚至被很随意地摆到极后位置,或干脆略而不提。改革开放后的“戏说”、“恶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文化乱象纷至沓来,不少“写手”拾孙、黎牙慧,演绎许多似是而非的故事,使蒋翊武形象面目全非。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所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由于宣传等种种因素,历史的真实难免会被或多或少的扭曲。当然,真正领导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一人也就在宣传的历史话语中被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