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第一人蒋翊武
辛亥革命网 2011-08-24 00:00 来源:湖南澧县《古澧文丛》 作者:杜修岳、赵绪清、高守泉 查看:
一百年前的武昌起义,以引发全国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威力震惊中外。孙中山称之为“武昌首义”。武昌首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是蒋翊武。孙中山赞誉蒋是“开国元勋”,历史研究者视蒋为“武昌首义第一人”。但八十年来,蒋翊武英名或因其敌人与政治对手诬陷、诋毁而人为抹黑;或因时代浪潮挤压、推淹而边缘化。今天,除少数精英知道蒋是“盛名沉寂的革命英雄”外,公众则对这位伟人基本失忆。早在1986年,史学家刘望龄指出:“蒋翊武的英雄业绩,在湖北革命党人当中首屈一指……..可是他与同时期其他革命团体的领导人相比较,却鲜为世人知晓……唯独蒋翊武长期遭受冷淡和湮没,这是不大公平的,有必要多加宣传、重新研究,充分肯定他在武昌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20多年过去了,蒋翊武“遭受冷淡和湮没”之状似无多大改变。“他在武昌起义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未恢复到“历史的本来面目”。辛亥百年之祭,我们长歌当哭,追忆历史,缅怀蒋公,认为应当还民众一位真实的历史伟人,还英雄一个历史的公道,还辛亥史学一个本真!
一、丽泽门外,高耸“元勋”丰碑
桂林城丽泽门外,耸立着一座纪念碑,其正面镌刻“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十二个大字,旁署小楷“孙文敬题”,并加一方印章。余三面镌刻胡汉民撰《蒋公事略》。碑建于1921年12月,是桂林的一号文物。碑的《简介》高度评介了蒋翊武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蒋翊武(1885-1913),字伯夔,湖南澧县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武汉创办革命团体“文学社”,并任社长。他在新军中积极进行革命鼓动,部署起义。武昌起义时被推为总指挥。时清军反扑,汉阳失守,他曾代黄兴任战时总司令。至1913年,回湖南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来广西,拟继续策动反袁。途径全州时被捕,押至桂林,是年9月9日被袁世凯密令杀害于此。1921年孙中山到桂督师北伐,为纪念蒋翊武的革命功勋,令在此立碑,并亲笔题字,嘱胡汉民撰记。
据报道,桂林人十分热爱碑主。2009年5月,桂林旧城改造,曾采用整体抬高技术,将碑抬垫至马路平齐,便人瞻仰。又在桂林阳桥过道北侧,精制一《蒋翊武血溅丽泽门》浮雕,被绑缚的蒋公,挺胸兀立,怒发冲飞,正气凛然,宛若生人。丽泽门外的大街,亦命名为“翊武路”。
海内外瞻仰过此碑的人,同桂林人一样敬仰碑主。有一帖网文说:
我从三千里外来到桂林,仰望那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丰碑,特为蒋先生在天之灵欣慰。这是一座当可永立天地间的不朽之作。碑主是“保种继炎帝,革命继汤武,攘夷继桓文,英名贯宇宙”的伟人,国人当永远牢记丰碑的伟大诏示。
胡汉民撰文,言简意赅,精准诠释着“开国元勋”的内涵:
蒋公翊武,澧县人,笃志革命,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却强敌,事定即引去,当道縻以官爵不受。癸丑讨袁,将有事于桂,至全州为贼将所得,贼酋阿袁氏旨,遂戕公于桂林丽泽门外。今年冬,大总统督师桂林,念公勋烈,特为公立碑,而命汉民书公事略,以诏来者。公之死事与瞿、张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义之志则一也。
中华民国十年十二月 胡汉民谨记
简单的一百七十来字,内容十分丰富:既肯定了纪念碑长留永存的合理与必然;又高度概括了蒋在“阳夏战争”和“武昌保卫战”中抗击清军,保卫“首义之城”,赢得各省起义和全国性革命到来的不朽功勋,并揭示了蒋不屑高官厚禄之贿,唯以共和为大义的高风亮节;记述了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二次革命”中誓死讨袁而婉拒赴日安排,择奔“粤西”图再举,却为“贼将所得”,像瞿式耜、张同敞一样,终成为国家民族“成仁取义”的铁血英雄,将与桂林山水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