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第一人蒋翊武(3)

辛亥革命网 2011-08-24 00:00 来源:湖南澧县《古澧文丛》 作者:杜修岳、赵绪清、高守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首义的直接组织领导者是蒋翊武。孙中山赞誉蒋是“开国元勋”,历史研究者视蒋为“武昌首义第一人”。但八十年来,蒋翊武英名或因其

  其三,蒋是武昌首义胜利的坚定保卫者。武昌起义初成,清廷猛烈反扑。先是急调陆军大臣荫昌率军大举南下,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队溯江而上,企图夺回武汉。接着在军事上几乎投入全数血本,欲与民军(革命军)决一死战:下令北洋六镇直赴湖北;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前线陆海军。袁亲赴孝感督战,外国列强增派军舰二十艘,军临武汉江面,蠢蠢欲行武装干涉。整个“阳夏战争”和“武昌保卫战”中,蒋翊武虽遭排挤,但仍引军事为重。先是以军务部副部长、军事顾问、防御使虚衔,勇敢指挥初建的四协革命军,负联络各军之责,“视察并计划一切”,扩军备战,为巩固首义成果奠定了基础。继以黄兴战时总司令部“经理部长兼顾问官”身份,调度全军后勤,协助整编汉阳民军,被黄兴称为“谋勇兼备”的奇才。汉口失守、汉阳亦败、黄兴离鄂、黎元洪逃驻葛店,武昌几於不保时,蒋临危受命,继为“战时总司令部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官”,“守危城,却强敌”,力挽狂澜,稳住了首义之城的地位。

  其四,蒋是共和政体的坚决维护者。建设民主共和新国家,是近代中国人的理想与追求,是孙中山为代表的无数先哲殊死搏斗的宏伟目标。蒋领导的文学社,原不属同盟会系列,但“拥护孙文的主张”,“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奉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号召”。武昌首义后,大批立宪党人、旧官僚政客乃至变节求荣者,纷纷自立小山头,围攻孙中山,拥护袁世凯。当时的武汉,惟蒋翊武抗拒横流,坚定支持同盟会。孙中山被迫下野时,蒋毅然带领文学社整体加入同盟会,不为袁贼的授予勋二位、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所引诱,鲜明支持宋教仁反袁。“二次革命”爆发,蒋以“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的誓言辞别父母,屯兵岳阳,用鄂豫招抚使名义檄告天下,决心率军北上,攻占荆襄,直捣武汉,进窥河洛,以期会师黄龙,殄灭袁氏集团。被捕后则大义凛然,痛骂袁贼“此獠不除,必为民国之害。”临刑前,更慷慨演讲,悲愤表示:“予死固所甘,请悬余首北门,以观袁氏之盗国,天下后世有知余得死所者。且此次失败,为国尽忠者寥寥,翊武请先君等拚为之。”蒋对民主共和事业之忠忱,可谓光昭日月,彪炳千秋。

  三、史海纷繁,英雄衔冤蒙尘

  历史本不该让蒋翊武英名沉寂,但历史也实在有太多无奈。蒋不仅身后默没,还衔冤蒙尘。此中原因,约有以下几种:

  其一,文学社牺牲惨重,后继乏人。文、共两团体合并之初,工于心计的孙武等即有意把蒋和文学社推上更危险的军战前线。辛亥9.24联合成功,举蒋翊武为总指挥、刘公为总理,孙武为参谋长,显示文学社的主体优势。但草拟的“预备班子”职位,“在各正副部长、参议及各处人选中,共进会占67%,文学社占10%,具双重身份者占10%,其他占13%。”但在军事上则完全反置:总指挥部与军事筹备处关键的43个职位,由33人分担。其中文学社20人,共进会仅8人,双重会籍者5人。且共进会主要承担拟文告、制旗帜、配炸弹等相对安全的事务。起义过程中,文学社员冲锋陷阵,伤亡惨重。起义初捷,占得先机的共进会就开始打压、排挤文学社,甚至暗杀张廷辅、祝制六等文学社骨干。共进会蔡汉卿一当“戒严司令”,急向文学社大开杀戒。蒋翊武被捕,黎元洪速电袁世凯:“不予迅诛,终为后患。”袁当即电令陈炳焜“就地枪决。”连共进会员陈孝芬也愤愤不平:“文学社社员张廷辅师长被暗杀,使文学社同志寒心,共进会手握兵权的师长蔡汉卿和其旅长杜邦俊,甘愿与黎元洪御用师长王安澜、杜锡钧等朋比为奸,助纣作恶,日以寻帮诛戮文学社同志为快,孙武从未加以制止,任其所行,以见媚于黎元洪,保全其禄位。遂致仇恨日深,势不两立,文学社中坚分子幸存者不及原十之一二。”又说“辛亥以后,共进会同志变节的多,文学社则罕有,这也是事实。要知道文学社的同志在民国二年(1913)以内存在者为数甚微。”

  其二,黎元洪、孙武之流的有意诽谤打压。黎本不是革命党人,混上军政府大都督后,以“首义元勋”自居,视革命党人为眼中钉、肉中刺。二次革命前,千方百计矮化蒋翊武;二次革命后,又与袁相勾结,置蒋于死地,剿杀文学社成员。孙武原本共进会领导人,成首义新贵后,权欲膨胀,专横骄妄之气导致他拥黎自重。而黎为制衡革命派,两者联手,借刀滥杀、冤杀包括共进会正直党人在内的起义军人。无论文学社、共进会,不管湖北的、外省的,孙、黎稍不顺眼,立马残杀,一时白色恐怖笼罩三镇。为了追杀“有理”,黎、孙狡猾推行“去文学社”、“去蒋翊武”、“去革命党”政策,炮制和强加种种诽蒋谬论:

  一是“临阵脱逃论”。历史往往由许多“偶然”改变。如无孙武炸弹失事,如南湖号炮按时炸响,中国革命史肯定会改写。因起义仓猝突发,三位主要领导者刘公去向不明,孙武躲进医院,蒋翊武虎口脱险后暂离武昌。12日蒋返回武昌,只见前一日已盲目组建湖北军政府、逼黎登位,形势于蒋不利。特别是后蒋多日才露面的孙武、刘公,反居部长高位,蒋则屈处虚位,忍辱负重担责,不计个人进退。但孙、黎为掩饰他们无功得爵,蓄意诬蒋逃离指挥岗位,导致起义群龙无首。后更有居心叵测者篡改史实,把蒋颁十条十款军令,说成只是个简单通知,编造蒋逃、吴兆麟成临时总指挥、拥黎有理有利等神话,为当道者贴金。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