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与辛亥革命(三)(4)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作者:徐博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丘逢甲正色曰:“陈某、邹某是我最信任的,假使他们是革命党,那么我一定也是,如若要按名单捉二人的话,请先从我捉起!”在丘逢甲的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丘逢甲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的确是多方面的、杰出的,理应得到充分肯定和后代的景仰、褒扬。

2、考察丘逢甲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始终是围绕着“救国”、“强国”和“复土雪耻”这一根本主旨而推进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目的。故而,丘逢甲从事教育,不仅坚持以“有用之学”培养、教育青年;而且格外注重激发和保护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树立“为国为民牺牲”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操。这样丘逢甲的教育实践和他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就不仅为民主革命潮流的兴起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扫清思想障碍的积极作用,而且在客观上成为培养、哺育民主革命志士的温床。特便是丘逢甲晚年政治立场转而倾向、支持革命之后,其所主持的学堂更成为革命党人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

3、晚年由赞助维新改良转而倾向、支持民主革命,乃至投身革命洪流,这是丘逢甲爱国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质的飞跃,是他一生政治生涯中的重大转变,同时也是他生命史上难能可贵的一页。回顾丘逢甲走过的人生历程,不能不说:他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重大的转变,不是偶然的,这是他毕生奋斗、不知疲倦地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前进的结果。一句话,是一个真诚的、无私无畏的爱国者的必然归宿。从这一角度而言,丘逢甲在近代中国数不清的爱国人物中,具有典型意义。

4、诚然,丘逢甲思想政治立场转变也有其不彻底的一面。他十分痛恨清王朝的腐败卖国,同情支持革命,爱护革命青年,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保护革命青年,把祖国独立富强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但又不愿看到革命发生变乱,致使地方糜烂,百姓遭殃,更担心革命遭致列强的干涉瓜分。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对革命党人屡屡发动武装起义,坚持以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很不理解,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例如,早于一九00年前后他曾说过:“内乱吾不与,外患吾不避”;在一九0九年之前的个别诗作中,丘逢甲对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错误认识也偶有表露(如《戊申广州五月五日作》、《寄悼丘孟卿》等)(50);直到一九一0年,他还对人说:“革命能和平成功最佳,不得已而有破坏屠杀亦不可过当。盖我国今日大患不在满清乃在东西列强,若因破坏屠杀而毁国脉元气,将益启列强侵略”。(51)丘逢甲思想的这一局限性,决定了他未能更早地投身到辛亥革命的洪流中去,做出本来可能做出的更多更大的贡献。(徐博东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