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九江起义(4)

辛亥革命网 2011-09-11 00:00 来源:闽江学院 作者:林友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23日成功举行的九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目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还查无此类论

  九江革命武装力量陆、海军联合后,马毓宝、林森、李烈钧、蒋君羊、黄钟瑛等举行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派蒋君羊率一支队赴南昌,李烈钧领两支队赴安庆援皖,汤铭乡率海容及一部分舰援鄂”。〔22〕这三支部队进展较为顺利,有力促进了南昌的光复和安徽局势的稳定,也增援了处在危机中的武昌。

  11月19日,部分起义海军又从九江上驶抵武汉参加抗击清军队战斗。海筹号的黄钟瑛升任为舰队总司令,奉命攻击北洋军。刚起义的海军官兵无不抖擞精神、英勇杀敌,炮弹命中率很高,与前日攻打革命军时故意不瞄准的状况成为鲜明的对照。这一仗大挫北洋军威势,清军汉口东方阵地几乎全面动摇;使革命军声威大振。

  第三、促动镇江起义与南京光复镇江处于长江咽喉地带,是兵家必争的重镇。镇江驻军笫18协36标第一营管带林述庆本是福建学生会的骨干,也是林森的好朋友。在武昌起义后革命风潮的推动下,林述庆也作了起义的准备,但又担心成功的把握性不大而犹疑未定。林森急派友人林知渊前往镇江督促其举义;福建学生会会员林之夏也奔走于南京、镇江、上海之间,策划革命,促其旧部林述庆及时响应。于是,林述庆毅然于11月7日率领镇江新军发动起义,占领全城,成立镇江军政府,林述庆为都督。

  镇江起义的胜利和林述庆策动海军南洋舰队12艘军舰反正的成功大大减轻了武汉方面的压力。当清军加紧攻击汉阳的时候,11月22日,以镇江军队为主力的江浙沪联军在镇江誓师,随后向南京进军,于12月2日光复南京,为革命政权奠都南京打下基础。

  关于九江起义的意义,恰如吴铁城所言:九江起义“促成革命大局的奠定,可说关系至为重大。”〔23〕至于林森的贡献,另一位辛亥革命亲历者蔡人奇指出:“辛亥十月武昌起义,响应云从,(林森)公力居多。”〔24〕诚如所言,林森在民国肇启之时荣膺临时参议院首任议长,其主要因素正是他成功领导九江起义、策动清海军反正、稳定辛亥革命大局等功勋使然。

  注:

  〔1〕柳秋荣《孙中山与九江》,《党史文苑》纪实版,2008年第4期

  〔2〕〔12〕凌凤章《辛亥革命中的九江起义》,政协九江市文史委员会《九江百年》,1999年,第106页

  〔3〕〔10〕〔14〕〔24〕蔡人奇《藤山志》卷三,《林森传略》,福建省图书馆馆藏

  〔4〕林逸《民国青芝老人林子超先生年谱》,第23页

  〔5〕〔11〕陈仲经《青芝老人轶事》,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国史馆编《前国民政府主席林公子超遗集》,1966年(台湾)印行,第540、539页

  〔6〕〔16〕〔21〕〔22〕〔23〕吴铁城《江西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史料选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45~46、46、43、46页

  〔7〕李云汉《国民革命与台湾光复的历史渊源》,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1年,第28页

  〔8〕郑权《福建省光复史略》,《开国文献》第二篇,第316页

  〔9〕严骥《方声涛先生纪略》,郑祖荫《福建辛亥光复史料》,建国出版社,1940年,第359页

  〔13〕〔15〕〔17〕〔18〕〔19〕〔20〕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1年8月至11月册,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印行,1984年,第795、746、881、882、882~883、884页

  作者:林友华,闽江学院教授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