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九江起义
辛亥革命网 2011-09-11 00:00 来源:闽江学院 作者:林友华 查看:
1911年10月23日成功举行的九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孙中山评价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1〕然而,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目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还查无此类论文。九江起义为何能够成功?它在辛亥革命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林森对此作出什么贡献?这些问题委实值得探讨。
一、林森创办阅书报社,宣传革命,赢得民心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上控武汉、重庆,下扼南京、上海,中联江西省内各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九江布有重兵。沿江设有马当、湖口、田家镇、金鸡坡及岳师门守备炮台。城区周围驻有陆军江西第27混成协第53标(相当于团(三个营和庄守忠所率第55标的第二营,以及常备军、巡警等武装3000余人,几乎是江西兵力的一半。”〔2〕革命党人也把九江作为重点经略之地。20世纪初,九江革命党人蔡公时等就在九江以讲学、办阅书报社等形式进行革命活动。 1909年,林森从上海调往九江海关工作后,随即“密组九江同盟会支会”,并“任支会主盟人”,〔3〕担负起领导九江革命的重任。
林森到九江后不久,就租赁轮船码头附近的民房,设立浔阳阅书报社,明为普及文化知识的社团,实为联络革命志士的组织和宣传革命的机构。他自任社长,吴铁城任副社长,俞根仙、邱于寄等为干事,社员中有商人、教师、缙绅、新军军官、洋行职员等各阶层人士。
林森用自己的薪金和各同志的资助款,购置各种书报供群众阅览。由于有新军军官掩护,宣传革命的书报都大胆地陈列社中。他还注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如胭脂山菊花大会、甘棠湖赛船大会等扩大浔阳阅书报社的影响。为筹措救济慈善事业的经费,林森还亲自编写《浔阳江头》话剧在九江公演。〔4〕浔阳阅报书社还大力开展提倡禁烟、鼓励天足、讲究卫生等社会改良工作,一方面为社会服务、宣传新知识、开启民智;另一方面吸纳大批社会各界的有为人士,特别是新军中的官兵,为革命储备人才、奠定基础。
浔阳阅书报社还办了一件仗义执言为民雪冤的实事,极大推动了革命宣传工作。湖口乡民余程发经过九江英租界时,只因误触警律,竟被印度巡捕用棍打死。英国领事为掩盖这命案,急令给死者家属200元钱,将死者收棺埋在西门外了事。
林森得知这个消息,决心教训一下素来作威作福、欺压中国百姓的洋人,为同胞争一口气。他接受过西学的熏陶,了解西方的法律。于是,他密嘱邱于寄找到死者家属,告知一条人命并不是两百块钱所能了却的,应该拒收这恤金,要求依法惩凶,浔阳阅书报社愿意负责帮助他伸冤。死者家属同意,便去德化县衙告状,请求验尸。当时县令是福建人高彤,亲自带人前往检验,填写受伤情况备案。林森认为:这是涉外法律案件,应再找西医检验,对外才有效力;还必须发动民众作为后援;并通知各级官厅主持正义。商会方面也积极配合,愿意提供经费方面的支持。后来林森的同乡好友陈子范找到一位美国医生,把他秘密接来安顿在教会学校,并派邱于寄去陪伴,以防英国人同他接触做手脚。经过周密部署,美国医生对尸体进行了认真检验,断定确是因伤毙命,并在检验结果上签字。邱于寄还对尸体进行拍照。随后林森又派邱于寄到上海聘请美国礼明律师,准备起诉。为了防止死者家属及其证人开庭时慌张怯场,浔阳阅报书社还专门组织他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演练,林森与吴铁城每次必到。开庭结果,英国领事裁判法庭认为证据不足,将此案撤销。但是由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在涉外案件上我国没有裁判权。林森虽然十分愤慨,但仍不露声色,勉励同人继续斗争到底。后来林森通过教会同志帮助,另请律师,直接向伦敦法院上诉,由于证据确凿、部署周密,终于获得胜诉。凶手印度巡捕码士被判刑一年,英国领事被降级调离。
在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年代,中国的老百姓冤死的不知道有多少。但能够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甚至直接上诉到伦敦法院并最终获得雪冤的,极为罕见。“全案始末,林(森)、吴(铁城)两先生均有存底,不下数百万言,高至盈尺。”费力如此、心细如此,加上林森对西方法律的了解和战略战术的恰当应用,才有如此结果。余程发案件发生后,“舆论激昂,遍及长江上下游,对英争相抵制,太古、怡和两大公司轮船无人乘搭,无货交运。浔阳阅报书社因此名驰海内”。林森“所以能唤起人心,倾向革命,此事亦一大原因也。”〔5〕
二、精心筹划,多方策应,起义一举成功
鉴于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已经引起天怨人怒,革命形势日趋成熟,林森与吴铁城商议:“我已决定,救国要从根本着手。根本着手就是要推翻旧的腐败政治。”〔6〕于是,他们极力推进起义的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