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九江起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09-11 00:00 来源:闽江学院 作者:林友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23日成功举行的九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目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还查无此类论

  林森决定开办商团,作军事准备以便及时策应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九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商贾云集之地。但在辛亥革命前社会动荡不安的岁月,九江商户经常受到土匪的骚扰、勒索,不胜其烦,不堪其苦。官府对此也无可奈何,头疼不已。由于浔阳阅书报社在余程发案件中为民伸冤,声名鹊起,那些身受土匪之害而投诉无门的商家也纷纷求助于浔阳阅书报社。林森就乘机以缉私和自卫为名,组织商团,得到江西巡抚衙门的批准。林森组建商团时举办一个军事训练班,笼络驻扎九江的新军军官当教练,林森与吴铁城等人亲自身着戎装参加训练了六个月。于是,九江同盟会支会不但拥有有浔阳阅书报社,还掌握一支商团武装队伍,文武兼备,为日后的起义打下了扎实基础。

  林森虽然人在九江,但他的眼界及活动范围绝不局限于九江。早在1903年春,林森就在上海创建了福建学生会,担任会长,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对黄花岗起义,林森及其福建学生会成员作出了特殊贡献。1911年春,时任同盟会第14支部长的林文准备率部参加广州起义,但缺乏经费。林森得知后通过福建学生会员、台湾的林薇阁募捐了3000元。于是林文、林觉民、他们就依靠这笔经费“作旅费和购械之用”,〔7〕而奔赴广州参加起义。广州起义失败,林文、林觉民、刘元栋等19位福州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他们大部分是福建学生会会员)林斯琛、严汉民脱险生还后,誓为同志复仇。“林斯琛赴沪联络同志,并至长江各省,以迄汉口,与各省志士谋起义。”严汉民“则直抵西蜀。与方声涛谋反正。”〔8〕方声涛后来与林森、陈子范等筹商黄花岗起义的善后工作,并预定“光复福建策划,交在闽同志郑祖荫、黄展云、林斯琛、刘通、黄光弼等次第推行。”〔9〕林斯琛、彭寿松等往长江联络先后回闽后,即加紧策划福建的光复。

  随着革命时期的成熟,许多革命党人纷纷潜入长江中下游,准备起事。林森“先期布置,使各地同志联络供应互通声气。上海则有史家麟,镇江林述庆、郑权、蔡人奇,汉口林薇孙,宜昌江屏藩,重庆赵文朗,成都方声涛、严汉民”。林森“自在九江领导同志,密结海陆军。”〔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随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正式成立,宣布废除清朝年号,改为中华民国,推黎元洪为都督,并通电全国宣告武汉三镇已经光复,请各地同时相应。

  得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林森激动万分。但是,九江的人们由于不明真相而人心惶惶。官方报纸报道说是武昌土匪起事,日内即可平复。林森清醒地意识到应扩大宣传,尽快让群众明白事实真相。于是,他把武昌寄来报道起义真相的报纸贴在浔阳阅报书社报社门口,并将报纸上刊登的革命起义反满复汉,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以及受到民众拥戴的要点部分用红笔密圈,特别醒目,吸引了很多行人的目光。时江西巡抚冯汝骙派赴援鄂之师陆续开抵九江,候轮上驶武昌,下级军官及士兵等经过门前时,亦无不驻足而观。林森见此马上派人准备凳子、茶碗、毛巾以及茶水热情招待那些官兵,并把武昌起义的意义相告。那些军人回队后把所见所闻迅速传开,因此军心动摇,官兵不愿登轮赴汉。冯汝骙被迫将已开拔的增援部队撤回南昌,后来冯因而此自杀。〔11〕

  林森等革命党人对驻扎九江的清军第53标标统马毓宝及其官兵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通过同乡、同学、熟人的关系和清政府驻浔新军、江防军联系,吸收同志。……经过艰苦工作,53标新军中下级将士,几乎全部由倾向而支持革命。”此外,“同盟会派了许多会员参加新军。同盟会员李烈钧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派任54标第一营管带,在该营土兵官佐中,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12〕10月23日,林森策动马毓宝举行九江起义,一举成功,剪掉发辫,宣布独立,脱离清廷;成立九江军政府,推举马毓宝为都督,林森为民政长。(林森为便利同盟会秘密工作,没有就职,后来由罗大佺代理)。

  九江起义十分成功:

  第一、兵不血刃。革命党人不伤一人就光复九江,这在当时革命派发动的起义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夺取政权的革命往往要经过浴血奋战。比如:上海光复时,在攻打江南制造总局的战斗中,就有数千人参战,在两次冲锋中就死伤五十多位战士;〔13〕在福建的光复中战斗进行了3天,仅11月9日那天就牺牲了13名战士。〔14〕辛亥革命各省光复的过程中,也有旧官僚(比如浙江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军政府都督,把旧衙门换了一个招牌就完成所谓的“革命”,这种类型的“光复”容当别论。

  第二、成果巩固。九江起义成立革命军政府后,没有经过什么变乱,政局稳定。都督马毓宝也没有背离革命,后来他还成为国民政府参军。而有的地区则出现了动乱反复,在湖南发动起义的革命党人焦达峰和陈作新竟被立宪派杀害。而像九江那么稳定的则不多见。

  第三、秩序稳定。九江起义后,由于部署周密,措施得力,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革命军占领九江后,市面安谧,深得人民欢迎。上海《民立报》报道:“国民军占九江后,即于招商局码头旁竖立中华民国大旗,租界安靖如常。九江军界、学界以及越城中之商店,一律悬挂白旗,及欢祝民国之小红旗,布置周密,并未有战事,且未伤一人。九江租界西人均至林君子超第慰劳,并述欢迎之意。此次九江布置皆系林君筹画,由先得关员及西人赞助,故著手较易。”〔15〕

  诚然,九江起义的胜利、社会秩序的稳定,林森功不可没。他利用浔阳阅报书社做了大量的革命宣传、组织工作;尽力为民办实事而深得民心,并注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还讲究策略,对租界里的外国人也没采取过激行动;再加上认真筹划、精心布置才有如此良好局面。

  三、九江起义对稳定辛亥革命大局的作用

  九江起义的成功有力支援了岌岌可危的武昌“对于整个革命大局,实具有多方面的影响。”〔16〕

  第一、促成清海军反正,壮大了革命力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