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九江起义(3)

辛亥革命网 2011-09-11 00:00 来源:闽江学院 作者:林友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10月23日成功举行的九江起义,在辛亥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目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还查无此类论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十分震惊,于10月12日派荫昌率领北洋军,萨镇冰率领海军星夜赶赴武汉镇压革命。但荫昌指挥不动北洋军,清政府不得不请求袁世凯出山督率段祺瑞、冯国璋等部进攻武汉,对革命军构成极大威胁。

  武汉方面推举黄兴为革命军总司令组织抵抗。但由于敌强我弱,汉口、汉阳先后失守。11月27日汉阳被攻克后,黄兴不得不离开武昌,东下上海。武昌形势岌岌可危,但最终没有失陷,主要是由于外围形势发生了有利的变化。

  海军方面,不但没有构成对革命军的较大威胁,而且大都反正,调转炮口攻打清军。这是因为海军大部分官兵同情革命,不愿为满清王朝残杀自己的同胞,在奉命炮击武汉时,故意不瞄准,不是射向天空,就是射入江中;萨镇冰也仅是奉命行事,也不为满清政府卖力而采取敷衍的态度,后来自行告退。在海军起义中,林森则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功不可没。

  当时中国海军较大之军舰是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四艘巡洋舰。而海圻游欧未返,其余三舰就成为中国海军的主力舰。“驻汉军舰以海筹、海容、海琛三巡洋舰为最巨,其他炮舰惟三巡洋舰马首是瞻。”〔17〕因此,这三大舰的举动至关重要。三舰的爱国官兵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在酝酿起义。其中海筹舰长为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的福州人黄钟瑛,在萨镇冰出走后成为舰队代理司令。他也同情革命,决心反正。特别是九江起义后,革命军控制了湖口马当炮台,扼住大江中流要津,截断了清军水路接济。而沿江重要城镇民众倾向革命,上行船只只能到达九江为止,清军舰队受到极大威胁,缺煤缺米,难以得到补给。

  11月1日,黄钟瑛率领的清军舰队开往九江,准备归附革命军。但事先舰队与九江方面“未有密约,易生猜贰”。〔18〕因此,及时接洽,促成这支海军与革命家的联合,至关重要。当时海军官兵多为福建人,林森多年来与闽人海军将领有来往,萨镇冰、黄钟瑛与林森有同乡之谊;海筹、海琛舰的举义组织者何渭生、张怿伯与林森亦有交情。林森与吴铁城当天就登舰拜访,进行沟通联络工作。受到舰队代理司令兼海筹舰长黄钟瑛、海琛代理舰长林永谟以及何渭生、张怿伯等官兵的欢迎,双方纵谈甚欢,疑虑顿消。接洽结果圆满,林森邀请各舰将领数十人上岸宴叙,他们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林森一行离舰时,舰上还放17响炮欢送。

  就在这时发生一起几乎使起义功亏一篑的事件。九江金鸡坡炮台司令戈克安因曾与海容号士兵发生纠纷、积怨在身,在海容到达九江的第二天,“水急移锚,戈竟以私愤,诬为私逃,发炮射击”,起义海军“军心大愤……谓不应挂白旗,招致耻辱”。炮击稍停,张怿伯“尽以举义文卷送招商局,呈林森阅看,林又以交李烈钧同阅。林、李洞明内容,益对戈克安之鲁莽行为,深致不满”。当晚,招商局设宴招待各舰将士以及九江当地军政要人,戈克安也到场挑起事端,海军人士极其愤怒,就在这风波又起之时,“林森起立陈词,谓海军颠覆满清,宜协力同心,勿生疑忌,致误大局。言次,痛哭失声。”备受感动的张怿伯也代表黄钟瑛表示:“海军举义,经险阻艰难,不知若干次矣。今兹成功,殆非偶然。时局尚未底定,武汉战事,势复危急。我海军绝无疑忌,摧败大局;愿枕戈待命,效前驱,之死矢靡他”。话未说完,“在座海军将士多悲愤,泣不可抑。”经大家共同努力,一场风波终于平息。〔19〕海筹、海容、海琛三大舰以及江贞、飞鹰等舰起义成功,成为革命军的水上劲旅。

  随后,其它清海军各兵舰纷纷逃往归附革命军,革命军光复上海后,又有建安、楚有、策电、飞鲸4艘,运输舰登瀛洲—艘,鱼雷湖鹏等4艘归顺革命军。11月8日,在长江上游的清海军12艘军舰因缺粮米,也在镇江“同举革命之旗。计归附革命军者,有楚观、楚同、楚谦等12艘军舰。”〔20〕

  至此,前来镇压武昌起义清政府的海军几乎全部归附革命军,这对稳定辛亥革命大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壮大革命声威,增援处在危机中的武昌。

  九江是在武昌首义后的13天就闻风而动,是响应较早、革命势力较强并获巨大成功的地区。“九江是紧接武汉下游的一个大商埠,襟江带湖,为军事重点,也是江防重镇。武汉得此响应,成犄角之势,顿增声威。而扬子江下游各地,于武昌光复后,虽多表同情,但清兵源源南下,人心动荡不宁,九江光复,赣省与扬子江下游,声气得以互通,往来接触,彼此鼓励不少。”〔21〕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