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对辛亥革命的贡献(4)
辛亥革命网 2011-09-06 00:00 来源:福建省林森研究会 作者:林友华 查看:
这是因为海军大部分官兵同情革命,不愿为满清王朝残杀自己的同胞,在奉命炮击武汉时,故意不瞄准,不是射向天空,就是射入江中;萨镇冰也仅是奉命行事,也不为满清政府卖力而采取敷衍的态度,后来自行告退。
当时中国海军海筹、海容、海琛三舰是主力舰。其中海筹舰长为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的福州人黄钟瑛,在萨镇冰出走后成为舰队代理司令。他也同情革命,决心反正。
九江起义后,革命军控制了湖口马当炮台,扼住大江中流要津,截断了清军水路接济。清军舰队缺煤缺米,难以得到补给。11月1日,黄钟瑛率领的清军舰队开往九江,准备归附革命军。但事先舰队与九江方面“未有密约,易生猜贰”。
当时海军官兵多为福建人,林森多年来与闽人海军将领有来往,萨镇冰、黄钟瑛与林森有同乡之谊;海筹、海琛舰的举义组织者何渭生、张怿伯与林森亦有交情。林森与吴铁城当天就登舰拜访,进行沟通联络工作。受到舰队代理司令兼海筹舰长黄钟瑛、海琛代理舰长林永谟等官兵的欢迎,双方纵谈甚欢,疑虑顿消。接洽结果圆满,林森邀请各舰将领数十人上岸宴叙,他们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林森一行离舰时,舰上还放17响炮欢送。
就在这时发生一起几乎使起义功亏一篑的事件。九江金鸡坡炮台司令戈克安因曾与海容号士兵发生纠纷、积怨在身,在海容到达九江的第二天,戈竟以私愤,发炮射击之。当晚,招商局设宴招待各舰将士以及九江军政要人,戈克安也到场挑起事端,海军人士极其愤怒,就在这风波又起之时,“林森起立陈词,谓海军颠覆满清,宜协力同心,勿生疑忌,致误大局。言次,痛哭失声。”使海军人士备受感动,经大家共同努力,一场风波终于平息。
海筹、海容、海琛三大舰以及江贞、飞鹰等舰起义成功,成为革命军的水上劲旅。
七、推动赣鄂苏革命浪潮,稳定辛亥革命大局
陆、海军联合后,在九江举行一次紧急军事会议,林森、马毓宝、李烈钧、蒋君羊、黄钟瑛等出席了会议,决定:“派蒋君羊率一支队赴南昌,李烈钧领两支队赴安庆援皖,汤铭乡率海容及一部分舰援鄂。”这三支部队进展较为顺利,有力促进了南昌的光复和安徽局势的稳定,也增援了处在危机中的武昌。
11月19日,部分起义海军又从九江上驶抵武汉参加抗击清军队的战斗。海筹号的黄钟瑛升任为舰队总司令,奉命攻击北洋军。刚起义的海军官兵无不抖擞精神、英勇杀敌,炮弹命中率很高,与前日攻打革命军时故意不瞄准的状况成为鲜明的对照。这一仗大挫北洋军威势,清军汉口东方阵地几乎全面动摇;使革命军声威大振。
海军提督萨镇冰统领的其它各舰海军官兵也多表同情革命军,各兵舰纷纷逃往归附革命军。11月8日,在长江上游的海军12艘军舰也同举革命之旗。至此,前来镇压武昌起义清政府的海军几乎全部归附革命军,这对稳定辛亥革命大局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积极推动镇江起义。镇江处于长江咽喉地带,是兵家必争的重镇。镇江驻军管带林述庆本是福建学生会的骨干,也是林森的好朋友。在武昌起义后林森急派林知渊前往镇江督促其举义;福建学生会会员林之夏也奔走于南京、镇江、上海之间,策划革命,促其旧部林述庆举义。于是,林述庆毅然于11月7日率领镇江新军发动起义,占领全城,成立镇江军政府,林述庆为都督。
镇江起义的胜利和林述庆策动海军南洋舰队12艘军舰反正的成功大大减轻了武汉方面的压力。当清军加紧攻击汉阳的时候,11月22日,以镇江军队为主力的江浙沪联军在镇江誓师,随后向南京进军,于12月2日光复南京,为革命政权奠都南京打下基础。林述庆也因此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南京光复的前一天,武汉方面也实行了暂时的休战。特别是长江下游的九江、镇江、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光复,许多海军舰队归附革命党,使之实力大增。于是,出现“南北议和”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