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济民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分析(5)

辛亥革命网 2014-11-04 16:4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蔡礼鸿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蔡济民(1887-1919),湖北黄陂人。辛亥年,蔡济民约集各标营代表十月十日上午在莲溪寺集会,决于当晚发动起义。是夜,蔡身先士卒,率部猛

  (二)蔡济民思想形成的基础分析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总是受着特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蔡济民思想的形成,我们认为应该有如下影响因素:①幼承庭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不断自我努力的结果。蔡父香圃先生具爱国思想,甲午中日战败后,写有“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的诗句,从而影响到蔡济民关心时政和爱国思想的形成,而后日耕夜读,所业日进。蔡济民对于自己则是严格要求,可谓“吾日三省吾身”,以奠定共和为己任,胸怀爱国忧民之心。②时势造就英雄。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行为上看,蔡济民思想是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结合的产物,蔡济民正是在此背景下从一个乡村青年走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共和旗帜下第一次成功城市起义的中心人物。冯天瑜认定蔡济民为“湖北军政府初期实际领导人”,源于蔡为武昌起义的实际领导人,其武昌起义时的地位,又源自革命军总司令部原有二十一名干部,起义时在武昌参加战斗的仅蔡济民、吴醒汉二人,而在此之前,联合大会他被推为参议长,仅次于孙、蒋两人。蔡之所以建议成立谋略处,以会议制形式发号施令,则是军政府初创之际,把黎元洪推为都督,既是原党人的预定备选方案之一,而且即使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是当时条件下可能的最佳选择,当时确实没有更好的方案,但其时,既不能由立宪党人掌执大权,也不能让旧军官为所欲为,而在党人诸位资望又不足以号召天下的情况下,“以会议制形式发号施令”,则是由蔡当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身处的社会地位所派生的创新。

  (三)蔡济民思想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们重温历史,不仅仅是追忆,更重要的在于励今。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弘扬上述的蔡济民思想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主要矛盾就是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少数干部贪污腐化屡禁不止,缺乏政治信仰,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友爱精神,遇事拘泥教条,畏首畏尾,缺乏主动创新精神,甚至不讲诚信,欺上瞒下,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像以蔡济民为代表的辛亥志士那样,“对非党人士亦推诚相与”,其结果必然是“彼辈亦乐于为助”,危难时刻“亲冒石矢,身先士卒”,且“谦退自牧,任其事不享其名”,并“遇事持平”,则必然“无人讥其威权过重也”,尤其是做到“生平最廉洁,执政于湖北几两年,毫无私蓄”,遇到矛盾“宁死不开同室操戈之渐”,则和谐社会之构建指日可待,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为期不远也。时下的中国,是多么需要蔡济民所体现的辛亥首义精神啊!

  历史是广大民众造就的。武昌首义即是几个乡村无文采,寡见闻,少声气之士兵群众,几个政府所忽视,社会所菲薄之士兵(当时学生参加者亦不少;然主力仍在士兵),以仅寥寥之下级干部,于雷霆万钧之下,一反手而举其事,其结果竟奏推翻数千年专制之效[10]。史书则是由少数文人墨客和政坛人物写成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上(心理位置和地理位置之不同),从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自然现象也罢,社会现象也罢,都是有差异的,看到的历史也是有差异的,所作的描述当然也是有差异的了,可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同的人虽然视角不同,但得到的结果却往往会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些聚焦点,应当可能就是事实的真相所在。我们知道往事并不如烟,历史不会随风而逝,历史毕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较为正确地、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历史,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现在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今天是由昨天发展而来的,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现实,不忘却过去则是为了建设未来。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纪念辛亥革命,纪念蔡济民先生,就是要大力弘扬以蔡济民为代表的辛亥志士仁人那种以奠定共和为己任,对革命不计较名位,鞠躬尽瘁,廉洁奉公,推诚相与,谦退自牧,有胆有识,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辛亥首义精神,就是要大力宣传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的艰难探索和奋斗牺牲,已经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今天,我们饮水思源,绝不能忘记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创建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勋。我们坚信,在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华人华侨的共同奋斗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