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济民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分析(2)
辛亥革命网 2014-11-04 16:4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蔡礼鸿 查看:
(二)武昌起义中,领兵猛攻督署
“午后八时许工程营同志熊秉坤,金兆龙首先鸣枪,公即率队响应”[1]。“此时蔡济民即率原来巡查队周绍武、施洪胜、邹承昌、胡道松等数十人集合出发。因巡查任务配有子弹,即向天放枪,同时大呼各同盟打开军械库强取弹药,到楚望台高地集合。蔡边喊边即冲出营门。守大营门的李振海、汪正海、江学行、李春山等亦随蔡等出营。沿途消灭旗籍兵士甚多。得与工程营发难同志熊秉坤、于郁文、金兆龙、马荣、邝杰等会合。当推定吴兆麟、李振海领队担负楚望台高地警戒任务;一面派联络员分途催促其他标营响应”[5]。“武昌起义猝然爆发,革命领导者或病(如刘公)、或伤(如孙武)、或避(如蒋翊武)、或牺牲(如刘复基),革命军总司令部原有二十一名干部,起义时在武昌参加战斗的仅蔡济民、吴醒汉二人”[6]。湖广总督署是清廷在湖北的首脑机关,能否攻克督署成为决定起义成败的关键所在。是时“蔡济民即与吴兆麟、熊秉坤会商攻取督署计划”,蔡率二十九标参加攻打督署者,第一轮即有四百人以上[5],工程八营参加发难者亦有三百人左右[7],加上其它各标营人马,当晚“进攻队伍合计约在千人以上”[5],“蔡济民、熊秉坤和吴兆麟组成现场指挥的主脑。蔡、熊所率之部是进攻督署的主力军”[6]。武昌首义之夜,“蔡济民引兵攻督署”[8],“亲冒石矢,身先士卒,猛攻督署”[1]。“蔡自率(二十九标)第二营已到同志王保卿等二百余人为右路,会同工程营邝杰部出过街楼向王府口搜索前进,攻大都司巷第八镇司令部及督署后面……一路(即右路)蔡济民、邝杰部进至紫阳桥西,即与敌发生激战,敌退王府口,我队由大朝街绕商家巷出三佛阁向南进攻……是夜微风细雨,星光全无,革命党人固已实践预约,但革命军事未获联络一致……而敌人布防周密,大街小巷,布置重兵,素有军事经验的白寿铭、李襄邻正受命指挥抵御;其兵力有巡防营、旗籍宪警、督署教练队、辎重八营等,加以德式机枪,以致我各路进攻部队伤亡不少”[5]。“战斗进行了约一小时,各路队伍因天黑,不能展开,守敌射击太猛,我军还击时打不中目标,大家束手无策。这次进攻除了蔡济民的一个分队完成了剪断全城电线的任务(切断清军的电话联络)以外,其余各路队伍均无进展”[9]。“正当进攻部队在敌火压迫之下几呈溃退之际,本标(二十九标)联络员范连陞等来报:各标营与各级陆军学堂的革命同志,业已分途来援。……本标第一路援兵由姚金镛、张鹏程、梁复昌率领,与四十一标同志胡廷佐、阙龙所部会合邝杰、蔡济民部向王府口猛攻,本标马荣卿等阵亡。敌退守大都司巷以机枪抵抗,相持甚久。蔡济民见事紧急,当商各领队同志分选勇士,抱必死决心组织敢死队冲锋。蔡部同志参加者有吴学斌、张金榜、杨德贵、王佐才等,即与邝、胡两部勇士数十人,利用黑夜,蛇行至敌机枪阵地,突起压制敌人射手,强扭枪口回击,敌人不支,得以乘机冲杀,击破敌人重要防线,即清督署后面及大都司巷一带”[5]。“蔡济民、方维、王光国、阮宝山等奋不顾身,直冲督辕前门。戈士列机枪扫射,我军稍却。惟机枪作辍不定,蔡等辍则进,作则退,相持许久,终不下……是时危甚,蔡济民乃使马明熙等赴南湖迎砲队进城……徐万年指挥全标入城,据中和门城楼及蛇山阵地架大砲射击……砲兵于黑夜瞄淮,目标难明,极鲜效力。蔡济民急甚,令督署附近居民迁出,一概浇煤油焚之”[10]。“蔡济民一面收集敌人枪弹,一面派张鹏程洽商乾记衣庄,以煤油烧所存衣被” [5]。“乃搜火油焚附近居民住宅,一冀延烧督署,一俾砲队明瞭目标”[2]。“济民即下令,在督署大街敲开杂货店,索煤油数箱,并嘱呼左右邻居,有在家者,宜速避,我等将在此放火,事成加倍赔偿,店主曰:何须赔,煤油在此,请君等动手,兵士遂举火,火势冲天,照耀督署前门高杆,蛇山炮队,连发命中”[8],“蔡济民等乘势冲锋”, [10],“连攻数次,遂下督署,复联合其它部队攻藩署,及电报局,均克之”[2]。“自十九日晚起义,至二十日正午,武昌全城光复,义旗高插于黄鹤楼头矣”[10]。
(三)武昌起义后,参与政权建设
十月十一日,“天明,觅得黎元洪所在,延入谘议局,推为都督。布告已出,而黎犹豫不决,公慷慨陈词,黎乃允就职”[2]。“詹大悲偕蔡济民等率军从武昌到汉口四官殿码头,设汉口军政分府”[4]。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时“湖北军政府初期实际领导人蔡济民”[4]曰“革命事宜,吾人自理”。“因建议成立谋略处,以会议制形式发号施令。谋略处内他是主要负责人。最初数日,上至政制建立,下至茶水灯油,事无大小都管,任何人都要找他。以至面容憔悴,声嘶力竭,说话不能出声,佐以手式。党人和非党人无不赞其勤劳,而他自己却谦退自牧,任其事不享其名。遇有争执,必力任调停。许多人自诩元功,竞相标榜,他从来不作自我宣传”[3]。“二十五日阅马场誓师,公登演说,声泪俱下,二十六日,公率师渡江,败敌于刘家庙”[2]。“与牟鸿勋、苏成章、谢石钦,甘绩熙等人任各部总稽查,在鄂州临时约法中,以各部总稽查处权为最重,荐任职以上之黜陟,须经其举劾,各机关之度支,须经其审查。公遇事持平,无人讥其威权过重也。阳夏战争,公兼任总司令部副部官长(当时总帅下设参副两部长)每战必亲往督战。黄总司令克强称为鄂中军人之巨擘。南北议和后,孙武赴沪,特请黎公举公代理军务部部务。到部后整饬军纪,实施教育,分配防地,预筹饷源。其时鄂军有八师之众,各师军官皆翕服。孙武回鄂,有请于黎公改代理为真任者,公再三辞,仍回各部总稽查。抚卹伤军,则办铁血伤军毕血会,公被推为会长。教育遗孤,则办烈士遗孤教养所,为之筹经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