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济民其人其事及其思想分析(4)

辛亥革命网 2014-11-04 16:4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蔡礼鸿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蔡济民(1887-1919),湖北黄陂人。辛亥年,蔡济民约集各标营代表十月十日上午在莲溪寺集会,决于当晚发动起义。是夜,蔡身先士卒,率部猛

  蔡济民在利川遇害,同死者三十余人。大家公推董用威(必武)、张祝南代表鄂西靖国军赴武昌转上海,向大元帅孙中山报告这一突发事件,请求孙中山严惩凶犯。董必武历来佩服蔡济民的武功、人格和才识,深知蔡济民是个有胆有识,不计较名位的辛亥革命起义首领,听说蔡济民在鄂西组成靖国军,董等立即赴往利川,担任司令部秘书,成为蔡济民的得力助手。董必武发电报给孙中山,报告蔡济民被害的情况。孙中山收阅电报后,“极感哀痛。”严正指出:“幼香久为吾党坚贞之士,奔走国事,百折不挠,此次变起仓猝,遽罹于难,亟应彻底查究,以彰公道,而慰烈士。”董必武与张祝南到上海详细报告了蔡案的原委,孙中山听后非常激愤,表示:“文与兄等共筹为幼香兄伸愤血冤,以彰公道”,并命令在施南的柏文蔚、吴醒汉“兄等力如能及,则声罪致讨,加以惩治”。然而当时主持护法的首领们迭闻惨案屡屡发生,除口头声讨一下之外,因手中没有真正掌握革命军队,只能束手而待,别无良策。 [12]

  董必武悼蔡济民挽联曰:

功业存宇内,哀者泣向上天招魂,鬼魅随心作祟,重整山河谁与问?

人品高日月,生者力查幽冥冤牒,国民翘首期盼,分清功罪何日明?

  黎元洪赞蔡济民曰:

卓哉斯人  盖世之英  河山毓秀  江汉钟灵  经文纬武  取义存仁  出师未捷  联军变生

降此鞠凶  夺我元勋  神州抱痛  楚水无声  天荒地老  人往风清  瞻彼遗像  呜咽不平

  时任陆海军总裁大元帅府秘书长的胡汉民撰写了内容翔实的《故勋二位陆军中将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公济民传》。1922年黎元洪第二次任总统,追赠蔡和刘公为陆军上将。1927年国民革命军底定武汉,鄂省府决议公葬,立碑墓前,国学大师章炳麟撰造了气势恢弘的《勋二位陆军上将蔡君墓誌铭》。章炳麟曰:

  呜呼,中华民国之起,岂容易哉?始以十数烈士,祼股肱,决肝脰以争,而亡小效,回洑七八年,逎有武昌倡义之事,其军中能者,则以黄陂蔡君为枭,然起于什伯之长,非有连营巨屯为之藉也。奋其虓阚,而虏帅辟易,江汉以清,于是民国始有营垗。君之功,汉二十八将侪也。宜充将帅,填安封畿……

  1951年,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为蔡济民之孙蔡礼贤颁发了《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政府重建了在“文革”期间惨遭毁损的、座落在武汉市卓刀泉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蔡济民墓,并于2006年、2011年两次进行维修。2011年,历史学家冯天瑜在他的最新力作《辛亥首义史》中,定格蔡济民为“湖北军政府初期实际领导人”[4]

  二、蔡济民思想分析

  (一)蔡济民思想精神分析

  根据以上所述的蔡济民所作所为和前人的评介,我们可以把蔡济民的思想精神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奠定共和为已任,百折不挠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②有胆有识,临危不惧、果断决策的革命大无畏精神;③不计较名位、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④推诚相与,谦退自牧的团结友爱精神;⑤尤为可贵的是,不拘教条,敢为人先的主动创新精神。如“建议成立谋略处,以会议制形式发号施令”,从而实现了由革命党人实际掌控着军政府初期的军政大权。另从所存不多的蔡济民遗作中,亦可体会到其之浩然正气,瞧不起那些吹牛拍马之人,鄙视一般追名逐利之辈,由“伫看吹牛都致富,但凭拍马博封侯”,“借问一般名利客,胸中可有国家否?”中可见一般。当身处举国“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的满目凄凉时,他深深地忧虑,“浩劫茫茫何日了,自惭无策济斯民”;当面对鄂西“倾城父老瞻颜色,夹道儿童问姓名”的空前盛况后,他静静地思考,“自慊才庸难济世,抚怀何以答深情?”。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