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辛亥革命的恩施杰人
辛亥革命网 2011-08-26 00:00 来源:中国硒都网 作者:崔在辉 查看:
在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当时的施南府恩施县有不少人参加了武昌首义。其中,见诸史料记载,贡献突出,声名饮誉当时,事迹流芳后代者,主推五杰。即首义后支援汉水流域起义军,为民除害,致被叛徒杀害的李济臣;参加“武昌首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后,在“护法之役”中备战致残,志不稍移的张鹏程;闻武昌起义之讯,迅即由日本自筹医疗器械和药物,奔赴前线,救死扶伤,淡薄名利的王琨芳;辛亥革命光复施南的领导人之一康建唐;为辛亥革命鼓与呼,后矢志编撰史志的张荣楣。他们顺应革命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给地方增添光荣,为后世建立楷模,不愧为恩施英杰。
李济臣
李济臣生于1890年,少年由恩施去武昌,就读于省城东路小学堂。当时的武汉,虽是清廷控制的重点地区和各帝国主义势力互相争夺的焦点,但也是革命思想盛行和爱国志士会聚的场所,特别是在学校和新军中,革命书刊暗中流行,人心思变逐渐激烈。李济臣读了大量宣传革命刊物,思想日趋进步,深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遂立志为救亡图存而奋斗,故小学未毕业,即于1904年投新军第二十九标当兵。他参加由军中同盟会改组的群治学社,积极为学社活动筹集捐资。
李济臣在进入湖北讲武堂学习期间,1911年1月,以振武学社为基础,发展组成了更大的革命秘密组织文学社,由蒋翊武、王宪章分别任正、副会长,刘复基驻社负责日常工作。李从此成为文学社秘密会员,参加了革命实践活动。讲武堂毕业后,李根据革命需要和组织决定,曾赴江阴包台活动,联络革命志士。由于文学社发展很快,力量日益扩大,在新军中已发展社员三千余人,社务十分繁忙,李又被调回武汉工作。
同年9月,文学社同另一革命秘密组织共进会组成起义统一指挥部,推选蒋翊武、孙武(共进会负责人之一)为总指挥和参谋长,着手各项准备,以便择机起义。李济臣负责运送武器至向启桂家,再由向转交杨洪胜。起义前夕,即1911年10月8日,由于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机关制造炸弹不慎爆炸,消息暴露,清军开始搜捕。次日,李济臣刚和杨洪胜分手,即见清军警突至,他机智避匿墙侧,随又转入一理发店理发,故杨洪胜三人被捕杀而他得以幸免。为赶在清军大捕之前,起义军决定提前举事,但临时确定的9日当晚行动,因通知不准确,致互相等待而未遂。又隔了一日,即1911年10月10日晚7时,驻武昌城内外的清新军中的四千多人,在工程营革命代表、共进会员熊秉坤打响第一枪后,积极响应,群起进攻。李济臣参加了当晚进入清总督署和次晨进攻清藩署的战斗。冲锋在前,拼死战斗,意气风发,表现出大无畏精神。武昌首义成功,革命的鄂军都督府成立,李是监督人之一。
武昌起义后,按原定计划,刘英即于两日后在京山永隆河率众响应。随后,刘英派人至武昌请求援助。文学社首领、起义后任湖北都督府军务部长的蒋诩武,即令李济臣、张鹏程率领数十人,运送二百枝枪、二百万发子弹前往支援。此时,刘英所部正在天门,遂任李济臣为参谋长,带部分部队负责留守,整顿军备,巩固根据地。余又分兵为二,一为自己和张鹏程所领,收复了潜江、监利、公安各县,一由其弟刘铁率领前往支援固守汉阳的起义军。
李济臣在留守天门期间,有沙洋商人陈某前来控诉,说潜江大土匪全明洪祸害地方,百姓不得安宁,请求起义部队予以惩处。经请示刘英同意,李济臣带兵剿办,将全匪擒获镇压,深得当地民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