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中山先生的谭延闿(5)

辛亥革命网 2011-12-0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谭延闿做为是孙中山的追随者,实是确切。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谭延闿率先欢迎,曾说:“闻公到沪,飞电传来,巨跃三百,

  谭延闿虽是词林出身,位居“宰相”,而所书绝无馆阁体柔媚的气息。年少时,即受翁同龢的赏识,翁在给谭的父亲的信中道:“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其书法几经变化,弱冠时学赵松雪、刘石庵,继而师法鲁公行楷尺牍,兼学东武(杨肇),松禅(翁同龢),30岁专习颜书,参以钱南园笔法,以《麻姑仙坛记》为日课,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谭在上海养病,其间就临了203通。书法益臻朴茂,可见谭延闿于颜书之勤。谭氏所临《麻姑仙坛记》锋藏力透,气格雄健,酷似钱南园,而笔画更为厚重,其雄浑较钱氏更甚,挺拔之气跃然于纸。其结构严正精卓,如贤者正襟端拱于庙堂,深得其神髓,令人钦佩。他写颜字主张“上不让下”,“左不让右”。有论者云:“先生临池,大笔高悬,凡‘撇’必须挫而后出锋,凡‘直’必直末稍停,而后下注,故书雍容而又挺拔。”谭氏学鲁公书之外,则泛滥百家,兼涉篆隶,40岁后居广州,于古法帖无所不临。极纵肆之奇,生平书学至此乃大变。谭延闿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临古帖诸如黄山谷、苏东坡、米襄阳、赵松雪、文衡山、祝枝山、董其昌诸家,可见他学书之用心。谭延闿临帖神速,笔画之工,人勿如也。

  谭延闿的书法师鲁公,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一洗清初书坛姿媚之态,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书功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笔锋于纸能藏锋力透,有大气磅礴之势。于右任先生每论时人书法时必曰:“谭祖安是有真本领的。”马宗霍评其书云:“祖安早岁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参米南宫,骨力雄厚,可谓健笔。”他的行书是将刘石庵与钱南园相互熔于一炉。其点画之丰满圆润、挥洒从容乃似石庵,而浑健苍劲,体势阔疏朗,气势夺人处又似南园。谭延闿是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学养。能巧妙地从前人书中吸收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韵致。此谓百学不能至也。

  谭延闿在末岁致力章草,访求石刻旧拓,想丰富书法的变化,力求寻找自己书法的表现语言,可惜皇天无眼,天不假年,先生以51岁而遂终。谭延闿虽然未到人书俱老之境,然其法度俱存,为后世学书者所步趋。先生曾有《讱庵诗稿》、《组庵诗集》、《非翁诗稿》、《慈卫室诗草》,皆手稿影印。得者,读其诗亦可赏其书。有《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谭延闿书风》印行,堪称大家。谭延闿通权达变,善测政治风向,从三次任湖南总督到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到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构成了他整个民国时期名位鼎隆的煊赫篇章,从而成为群雄纷起的动荡时局中为数稀少的“政坛不倒翁”。不仅如此,他的书法名满天下,享有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的美誉;不爱美人,却对美食情有独钟;虽为文人,却精通骑射。

  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一人”,说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称他为“党国柱石”、“药中甘草”,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珑“水晶球”、“伴食画诺的活冯道”。

  蒋介石和宋美龄能够结婚,谭延闿是主要功臣。1916年,谭延闿的生母李太夫人在上海病故。此时,他第二次督湘,政局动荡。此时离湘,湘督“宝座”有得而复失的可能,但他闻讯后,当即赶往上海寓所奔丧。第二年,谭延闿扶灵迎葬长沙,暂停柩荷花池。谭宅位于谭姓族祠的后进,灵柩出殡必须经过族祠出门。按照族规,妾死后不能从族祠大门出殡。因此,族人力劝谭延闿不要坏了族规,从族祠侧门抬出,有的还挡在大门口,谭延闿目见此状,怒不可遏,一气之下仰卧棺盖上,命扛夫起灵。灵柩抬到族祠大门口时,他大喝:“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见状,顿时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只好让路,让扛夫抬棺从族祠大门出殡。由于母亲的遭遇,谭对封建习俗颇不满,誓不纳妾。谭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临终前嘱咐谭延闿,望他不再婚娶,将几个子女带好,谭对夫人的遗嘱颇能信守。

  谭延闿在孙中山落难之际全力扶救,使孙大为感激,孙谭关系,也更加密切。此时宋美龄从美国留学归国,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并让谭延闿认宋的母亲为干妈。谭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为由拒绝了。谭延闿结发妻子方夫人在世时,他不随俗流纳妾,更不寻花问柳。当方夫人去世时,谭延闿仅40岁,正逢中年,但他一直未续娶继室。孙中山曾亲自做媒,想把22岁的宋美龄续配于44岁的谭延闿,宋家也很满意。谭延闿进退两难,既怕辜负了孙中山的好意,得罪了宋家,又想到自己曾发誓不再续弦、纳妾,现在,如果娶了宋美龄,怎么对得起自己死去的夫人?同时,由于谭延闿母亲是谭父的小妾,在家中没有地位,吃饭都不能同谭父同桌。谭延闿一想到自己母亲曾经受过的委屈,心里就痛苦不已,他决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让宋美龄重走母亲的老路,爱一个人就该让她活得自由、幸福。因此,谭延闿备了一份厚礼到宋家,一进门就给宋老太太磕三个响头,拜她作干娘,接着又认宋美龄作干妹妹,遂了却此事。

  孙中山去世后,谭延闿和蒋介石的关系日渐密切,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重新上台后,蒋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任行政院长,两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经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儿谭祥有时便随谭延闿会蒋家。谭祥字曼怡,上海女子学校毕业,是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当过南京陆军子弟学校教员。谭品貌端庄、聪颖出众,又辈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蒋介石夫妇喜爱,谭延闿“经常到蒋官邸漫谈,每来必须携曼怡同行”。谭氏为了处事圆滑,八面玲珑,另一位元老胡汉民干脆把他比作“药中甘草”。甘草并不名贵,但素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百药的功能。也有人把他处世总结为一个“混”字,他对此也公开承认,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北伐胜利,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职位,做行政院院长。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谭延闿有一整套对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抱着闷葫芦不开瓢,往往“急死皇帝,太监却不着急”,成了一枚橡皮图章,只是伴食画诺,混混而已,反正社稷江山与己无关。他深知在蒋介石手下办事不易,情愿无所事事,乐得自在,做一个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所有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成了著名的美食家。谭延闿为人温文尔雅,最喜书法和骑马。

  1930年9月,谭延闿患脑溢血,病中嘱托蒋氏夫妇在青年军官中为谭祥择夫,并嘱蒋在他死后替他照看第二军将士。同年去世,国民政府下令国葬,其墓就建在孙中山先生陵墓的东面数公里处。谭延闿的女儿谭祥,嫁给了国民党人陈诚。(附件转自2011-02-21网载)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社区公益之星。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