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建青岛湛山寺的叶恭绰(4)
辛亥革命网 2011-11-3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41年,时年61岁的叶恭绰避难香港,同年12月8日,日本对美宣战,攻占香港。叶恭绰首当其冲被列在敌人的黑名单上。为逃脱魔掌,叶恭绰购买了到重庆的飞机票。不料,临上飞机时,他的座位却被某党政要员强行霸占,叶恭绰自此也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汉奸政权想利用叶恭绰的名望,开出的头衔一个比一个大,只要表示亲日,他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但叶恭绰宁死不从。香港沦陷,移居九龙。第二年10月,他在友人的帮助下逃离香港,移居上海。这时南京汪精卫汉奸政府又派人来找他,请他出山为汪伪政权效力,他仍是置之不理。拒受伪职,以书画自娱。叶恭绰自题竹松条幅云:“不随高柳弄柔条,却伴霜松作后雕”。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台湾省被日本占领50年后归还中国,叶恭绰欣然命笔,以诗致庆:“喜从海外赴炎洲,百战功勋海底收。施郑朱蓝都莫问,且教呼酒酬唐刘。”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沪返穗。1948年移居香港。
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为新中国的书画、文物保护、宗教、文字改革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5月任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委员。1953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54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次年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195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叶恭绰还是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曾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停止全国政协常委职务和解聘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职务。1959年8月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68年8月6日病逝,终年87岁。1979年改正了1958年将他划为右派的错误。1980年3月全国政协为他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遵其遗嘱,骨灰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仰止亭旁(仰止亭是在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之前,由叶氏捐款修建,以志他对中山先生知遇之情)。
1920年,叶恭绰受命为特派劝业专使,设总公所于北京,分所及询问处于各地,又在东北主办铁路及水力发电厂、各种实业公司、专门学校,振兴机械、化工及农矿业,是开发东北最早的规划者与实践者之一。
1920年8月,叶恭绰重任交通部总长,其间筹设新疆、蒙古无线电台、创办铁路职工教育,培养交通铁路专才,他明确提出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彼之秘密我得窥见,彼之失败我未身尝,倘以最新最后之方法猛晋追求,未必无同趋一轨之日”。有研究者指出,交通大学发展成为我国近现代重要学府之一,叶恭绰应居首功;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必谈叶恭绰。
与华俄道胜银行改订中东铁路合同,争回部份权益,辟葫芦岛为东北不冻岛,厘订航业奖励章程,设交通行政讲习所,发展职业教育,筑建北京中央总车站,议设通儒馆、国立图书馆,影刊《四库全书》及公私藏书,筹开京沪特别快车,制定铁路交通相关条例、法规、章程,筹建京汉铁路黄河大桥等,建树良多,政绩煌煌。
叶恭绰是无线电广播事业首倡者。叶恭绰整装平津电话局无线电机,公开播音,但一时竟无合适对应名词可用,经再三考虑,乃按原文字义,将“BROADCASTING”译为“广播”,“广播”一词成自此成为传播媒体专有名称,延用至今。叶恭绰并培养其六弟恭徽赴欧学习无线电广播专业,返国后加入传播事业发展,成为专家。
1924年9月15日,张作霖与冯玉祥发动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成为中国北方实力最大军阀。同年,叶恭绰出任段祺瑞临时政府交通总长兼交通部军事委员会会长、全国铁路协会会长、交通研究会会长、中华工程协会名誉会长、铁路同仁教育会会长等要职。
叶恭绰深知交通建设首在发展全国文通网络、建设邮政电讯,既可振兴经济,沟通民情,又能迅速传播通俗教育,开发内陆山区地带,乃首倡无线电广播事业,在沈阳筹设国际无线电台,在北京设立国际无线电收讯处,接收欧美各通讯社电稿,转发京内外各报馆,使世界新闻迅速传播各地,是我国国际通讯事业之始。次年一月叶恭绰创办津奉长途电话,并延长至哈尔滨、满州里、绥芬河,电话从此贯通东三省,八月在津浦铁路沿线架设长途电话线,各大站设电话局,创办天津自动电话局,九月创办传形电报,制定“交通行政权统一案”,发展联运,始创民用航空邮政,筹设商船学校、培养航业人才,提出“关税自主”议案,为发展交通、电讯,与外国铁路联运、电报直通等问题,进行多次谈判、订约、改约等。
青岛湛山寺
青岛湛山寺是青岛市一大重要旅游景点,它兴建于抗日战争前夕,这与寓居青岛的叶恭绰颇有渊源。不仅由他倡建,带头捐资,而且整个寺院的兴建,自始至终,叶恭绰是付出了辛劳。并为湛山寺题写“湛山精舍”的匾额。他曾于1931年到崂山游览,并题写“潮音瀑”三字,镌刻于靛缸湾之北,字径30厘米,下署“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番禺叶恭绰”。本来此景称为“鱼鳞瀑”(亦为“玉鳞瀑”),自叶恭绰所题刻石后,遂更为今称。叶恭绰在青岛安徽路15号有住宅(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