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芃生曾为青岛回归做出重要贡献(2)
辛亥革命网 2011-11-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五四运动”粉碎了日本长期占据青岛的图谋,但青岛主权仍然没能回归中国,成为未解决的“悬案”。1921年8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起召开华盛顿会议,分别向英、日、法、意、比、荷、葡和中国发出请帖,妄图谋取远东和太平洋的霸权。是时,王芃生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在校期间任东京留日学生学术研究会外交研究部部长。王芃生等留日中国学生鉴于“巴黎和会”的惨痛教训,认为这次“华盛顿会议”是翻案良机,于是由王芃生起草了《华盛顿会议之预测与中国应有之准备纲目》的长篇论著,送交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汪大燮,得到汪的激赏:“汝辈均如此年轻耶?后生可畏,中国有望矣”。汪因年老多病,特向外交总长颜惠庆推荐王芃生代替前往赴会。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开幕。由中、英、美、法、日、意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太平洋会议,讨论解决太平洋及远东问题。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问题,美英表面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实质是为了打击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日本反对讨论山东问题,坚持通过中日双边谈判来解决。施肇基、顾维钧向大会提出解决青岛和山东问题的议案,遭到日本反对。美国、英国为拉拢日本以促成会议成功,劝说中国放弃在大会上提出解决山东问题的议案,改由中日两国在会外直接交涉谈判。王芃生在会议期间虽做了大量资料工作,并有助于中国政府趁机再争青岛主权。中国政府迫于列强压力,竟同意美英建议,与日本进行会外直接交涉。这一行径,旋即遭致全国各界强烈反对。
1921年12月15日,孙中山发表《宣布徐世昌卖国奸谋文》,指出徐世昌“竟藉华盛顿会议,派遣代表赴美,以英、美两国代表劝告为词,悍然与日本直接交涉而无所忌惮,实属罪不容诛!本大总统以救国讨贼为己任,除对外竭力主张无条件收回山东一切主权、废除二十一条款外,特宣布徐世昌及其党羽卖国奸谋。凡我国民,其共起诛之勿后”。
尽管全国反对中日直接交涉,无条件收回山东主权的呼声很高,但在日本的威胁利诱和美、英偏袒下,中国政府再次妥协退让,与日本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协定》。为此,孙中山发表声明称:“徐世昌所派伪代表与日本协定条件,违叛民意,丧失权利,甘为国民公敌。”再次号召国民起而讨之。
王芃生由美回国后,经王宠惠介绍任鲁案调查善后委员会调查部副部长,行政处副主任,青岛接收准备委员会委员,细目协定起草委员。旋任接收青岛行政及公产两委员会主任委员,协助督办王正廷工作。1922年,中日两国开始具体谈判。王正廷由于在巴黎和会时的出色表现,被任命为首席谈判代表1922年2月4日,日本在美英的压力和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形势下,同中国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撤出山东,归还胶济铁路,但中国要以铁路产值偿还日本。经过艰苦谈判,在付出了重大代价之后,中国政府终于在1922年12月10日中日在青岛举行了移交仪式,中国正式收回了已被德国侵占14年、复被日本侵占八年之久的青岛。青岛接收仪式完成后,刚被任命为外交总长的王正廷向正在广州筹备北伐的孙中山汇报了谈判和接收情况。1923年1月6日,孙中山函复王正廷,对其接收青岛一事给予肯定。
收回沦陷25年的青岛主权后,王芃生任胶澳商埠办公署政务处长,兼法规编审委员长,办理鲁案善后事宜。王芃生善诗文,为纪念收回青岛,他曾撰写“胶澳接收纪念碑铭”,立于德提督府之纪念亭处(即今之市政协前)。此一重要文物早已陨失;青岛史籍对此碑铭也无记载。据株洲市政协于1990年为王芃生出了一本专辑里收录了“胶澳接收纪念碑铭”略云:碑铭伊始,点明青岛之地理位置,“聿维胶澳,琅琊古津,黄海为池,崂山为城,地接邹鲁,岛近田横”……历数其被德日先后侵占的屈辱及终得中国政府接收的经过,“辛酉之变,会于华府。玉帛相将,修文偃武。熄尽塞源,约还故土。续议于京,明年夏序。尊俎折冲,叩端承绪。细目既定,各得其所。……安宅够劳,国有常型。或昭来世,勒石依亭。千万斯年,海碧峰青。”
1923年督办由熊炳琦接替王正廷。王芃生继续协助熊炳琦王正廷督办接收善后工作,自始至终参加中国收回被侵占的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大片领土的有关事宜。1924年,王芃生因力劝督办熊炳琦抵制吴佩孚提出的由胶澳筹集巨款收买广州海军的计划,引起吴佩孚大怒。于是王芃生与熊炳琦两人同时辞职而去。
后来,王芃生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将主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以从事二十世纪的间谍而著称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