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芃生曾为青岛回归做出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网 2011-11-0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王芃生参予接收青岛工作,1922年协助王正廷胜利完成青岛回归任务,曾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肯定与赞扬。此前,王芃生曾为青岛回归做出重要贡献。为中国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王芃生起草了《华盛顿会议之预测与中国应有之准备纲目》的长篇论著就是一例。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为处置战败国德、奥等国的权益及战后秩序,英、法、美、日、意、中等战胜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由于中国政府于1917年对德国宣战,派出数十万劳工赴欧洲参战,得以战胜国身份参会。当时孙中山虽已辞去广州护法军政府陆海空大元帅返回上海,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格局并未改变。
为争取国际支持和维护民族权益,广州军政府国会众议院于1919年1月25日通过派遣赴欧洲议和全权大使决议案。出席议员306人,孙中山与外交总长伍廷芳分别以303票和286票当选。孙中山被委任为广州军政府参加巴黎和会国民总代表,但为孙中山拒绝。于右任、凌钺、林森等人纷纷电请其就任,孙中山一律推却,并在回复凌钺的劝告信时答复说:“国民代表一事,承议员诸君共推,意极可感。惟文近仍以始终不过问世局为主张,故赴欧与否,现尚未能决定,即今前往,亦不能为政治上之活动。盖按国际惯例,外交上非有国家资格,决难展布,无论用何种名义,皆不能有效也。”
孙中山之所以不当和会总代表,是因为国际上只承认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合法政府,南方军政府推举的代表难以得到各国承认。
当时,中国各界要求南北两方消除歧见、共同对外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社会舆论压力下,以徐世昌为首的北京民国政府建议由南方军政府派一名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共同参加巴黎和会。孙中山虽然不愿担任代表,但并不反对派代表参加和会。于是,正在美国的王正廷临危受命出任广州军政府和会代表,从美国赶赴巴黎,与中国代表团陆徵祥、顾维钧等会合,共同组成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
王正廷不辱使命,与顾维钧等据理力争,痛斥日本侵占青岛的无理行径,强烈要求收回山东主权。列强拒绝中国正当要求,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王正廷坚决主张拒签条约,与其他代表一起维护了民族尊严。这一行为,得到孙中山的赞许。
就在此时,“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了。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对学生的爱国行动一直持支持态度。当北京政府出动军警逮捕示威学生时,孙中山与军政府各总裁愤然致电徐世昌,斥责其镇压学生的行径:“此项(爱国)问题,何等关系,凡属国民有常识者,类无不奔走渖汗,呼号以求,一当悲愤之余,疑必有人表里为奸,则千夫所指,证以平日历史,又安得不拼命以伸公愤。其中真相若何,当局自能明了,倘不求正本之法,但藉淫威以杀一二文弱无助之学生,以此立威,威于何有,以此防民,民不畏死也。”要求北京政府“宜为平情之处置,庶服天下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