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大胆”金梁的由来(6)

辛亥革命网 2012-08-2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老照片上的金梁,是个典型的清末“遗老”,有些迂腐。可是他一生中却数次做出“惊人之举”,始有“贼大胆”金梁之称谓。 ,“贼大胆”金梁

  复辟之心修史以寄

  民国成立后,“遗老”金梁对复辟始终心存幻想。政治上无法实现抱负的他到了老年便将复辟之心寄托在“修史”上。

  清史馆自1914年设立,至1926年开馆十余年前后有百余人参与撰修,但由于所处南北军阀混战的动荡时局,修史的过程变得异常艰难。1926年,张作霖控制北京时,清史馆的馆长为赵尔巽。转年,赵馆长去世,柯劭忞兼代馆长,袁金铠负责校刻事宜。

  袁金铠与金梁为旧时好友。在赵尔巽馆长去世之前,袁金铠曾为金梁向馆长求一协修馆名,但金梁未被赵馆长看重,只充当了一名校对。校对属于普通工作人员,不参与史稿的撰写。而这时,赵馆长已经去世,金梁入清史馆的野心也就渐渐显露出来。

  依照史稿原有安排计划,史稿的刊印,首先应进行校阅,后呈馆长审阅,再进行付印刊刻。继任馆长柯劭忞与袁金铠意见不合,“不阅史稿,即付金(梁)手,金几执全权,随校随刻。”很多稿件根本没有进行仔细审阅,几乎是原稿即付印。1928年,南方革命军已攻至北京城,此时史稿已印出前50册。由于战争的缘故,金梁在自己的寓所完成了后81册的印刷,共印刷了《清史稿》1100部。金梁将已印成的四百部运往东北。乘时局纷扰之际,金梁偷偷将原稿进行了增改,对于卷首的职名也任意开列,还擅自称自己为“总阅”等等。所有的改动都没有向当时的馆长柯劭忞汇报核准,任意发刊,无人知晓。

  1928年6月28日,清史馆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派员进行接收。金梁篡改《清史稿》的事被发现,有关人员对剩余在清史馆的700部史稿中的篡改部分进行抽换,修改伪本之谬,重行刊刻。前四百部由于金梁已运往关外,来不及收回改正,便有了“关外本”与“关内本”之称。金梁在东北根据后人对《清史稿》的批评以及关内本对初印本某些明显错误的更正,对关外本的《清史稿》进行重印,又称“关外二次本”。

  对于篡改《清史稿》一事,金梁自己并不认为有太多不妥,

  “余一切不问,遇事但以史例衡之,有合史例者用之,不合史例者舍之,久始稍定。而余既负校刻之责,又兼总阅撰稿,误者正之,阙者补之”。然而,经金梁篡改的史稿终究带有强烈的“金氏”倾向,这位一心向往复辟的晚清“遗老”篡改后的《清史稿》,因“反革命、藐视先烈”等十九项罪名被南京民国政府永久禁止发行。

  抢救流失“大内档案”

  “大内档案”是故宫收藏的明清两朝国家文件档案,包括各种奏折、军机处稿件、皇帝石朱批文件、殿试大卷、各国使节来文、诰封圣旨等,史学价值极高。

  1922年前后,北京政府财政空虚,教育部机关连工资都发不出。教育部所属历史博物馆遂请示,决定将故宫大内档案卖掉。

  这些档案的出售分两次。第一次当废纸卖掉了明永乐至万历年间档案10余万斤,这批档案从此消失。第二批卖的是明朝崇祯和清朝顺治至宣统时的档案,计14万多斤。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