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达先生:襟怀高远创粤盟 文绪深沉启后人((5)
辛亥革命网 2012-08-17 00:00 来源:民盟广东省委会 作者:王祥 查看:
李章达尚有《无题》七律七首,没有标注地点和时间,其内容大抵写于抗战时期作者寓于粤北韶关。6作者以国家兴亡、民族安危为己任,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充满希望,“中原一著看争棋,局外才知喜是悲”。他积极的向共产党靠拢“金石盟坚不羡鸥”,广泛团结进步文人、民主人士,“高会文林歇浦秋,讲学未尝分户立”,创办刊物,宣传抗日“刊章曾使望门愁”。诗中流露出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作者当时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
李章达还为收集黄花岗72具烈士遗体的民主革命党人潘达微先生书写碑文。潘达微(1881—1929),又名心微,字铁苍,今广州市天河区棠下人,同盟会会员,著名书画家、摄影家、记者。1911年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殉难烈士数十人曝尸街头数日。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黄花岗(该地原名红花岗,潘当时以黄花命之),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后为逃避清廷追捕,潘达微流亡上海、香港等地。民国成立后,粤督胡汉民邀其出任重要行政职务,均婉言拒绝,只愿做些社会教育和福利工作,并继续从事绘画及美术出版事业。1929年夏潘达微病逝于广州。南京国民政府追念其生前致力于革命,收葬七十二烈士,特明令褒扬,准许他的遗体附葬黄花岗坟场。李章达《书潘达微君墓碣》褒其“盖君亦革命之健者,奋乎民族大义。”并由衷感叹道“勇哉,潘君洵足风矣”。
李章达还爱好广东戏曲,并能独立创作曲词。他亦作一首粤戏曲赠送给蔡廷锴将军,曲曰:
《浔阳琵琶》(《忆江南新曲》)林疏山瘦,映近郊,一片残阳衰柳。暂系扁舟,冷落邮亭,车马萧条候。水凝愁,树凝愁,暮生烟岫。携故旧,寂寞江头,人怯罗衣风透。
《梆子慢中板》离亭酒,岂是欢酬。此际魂销别浦,远望雁行阵阵,声断江州,触景则情生,想到被谪浔阳,一向萧然巾袖。尽忘怀,荒寒境,乐从天命,已是数载羁留。喜得司马微官,简便衙庭,使我清闲消受。近郭徘徊,都是诗容画态,可谓随处漫优悠。我梦里京华,最是宫锦袍香,往事凤池回首。听秋声,今日怃然感骤,纷纷情绪尽悲愁。谁个檀槽伊凉奏。哀音如诉,况当月夜怨何幽。移换订宫商,料似钗裙妙手。犹怜雅韵,意未能休。《滚花》我倚槛停杯无言自俯首。青衫泪透,空江明月照清流。7
这首戏曲是根据白居易被贬谪浔阳所作,非粤剧曲本原来所有。曲词精炼流畅,典雅蕴藉,忧思患虑,情景交融,如其诗,均透露出一股苍凉的意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提出对戏曲的要求,无论写情、写景、述事,都要有感染力,要有意境。而时下粤剧充斥不少陈词滥调、文理不通之处,真正富有文学性、有意境,高格调的作品并不多见。相比之下,李章达的粤戏曲意境高远,达到了“写情则沁人心脾”的境地,富有中国传统词曲的独特艺术魅力。
四、李章达的人格操守和民盟精神传承
1、高洁操守
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曾是李章达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