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青岛流人篇》的黄孝纾(6)
辛亥革命网 2012-04-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3、因其深厚文学素养和旧体诗词之深厚功底,在国画界被尊为青岛第一人。曾与南北画家潘天寿、俞剑华、王雪涛、李苦禅等共同举办过画展。解放后,启功、张伯驹、潘素、惠孝同等来青,都到他寓中泼墨交流,诗词酬唱,是青岛著名的雅聚。五、六十年代,张伯驹,黄公渚,于省吾诸先生诗词酬唱,汇成春游社琐谈。1958年山大北迁济南,先生年高,且喜爱崂山风景,未随校前往,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说:黄公渚热爱崂山,对景写生,成30幅,影印赠存(其实是百幅)。
黄公渚精诗词,兼善书画,他对崂山的热爱之情,除付诸吟咏,更形诸丹青。黄孝纾1934年来青岛,执教山东大学,抗战时去北京,1946年又回青岛,直到1964年去世。在青居住期间,黄孝纾对崂山情有独钟,酷爱崂山山水,曾数度登临,探幽访古于这座著名的道教名山,流连山海泉石之间,心旷神怡。因崂山曾名辅唐山,他自号辅唐山民(崂山一名辅唐山)。黄孝纾不仅读过前人的《崂山志》等资料,更对崂山各名胜景点吟哦赞咏,写成诗篇,这些诗的结集,即名《崂山集》。郑逸梅先生《艺林散叶》第1345条载:“黄公渚爱慕青岛崂山胜迹,对景写生,成三十余帧,每帧附一词,影印赠友。”黄先生身后,所作书画随同藏书等同归祝融,当年影印的那三十几幅崂山写生,但愿还有存于人间的吉光片羽。的确,他每年都要数次去崂山游览,以画笔描摹崂山美景,“对景写生,成三十余帧,”早已超过,实际完成了崂山山水画百幅之多。
黄孝纾所著《崂山集》一书则是他歌咏礼赞崂山的文学创作集,该书主要写崂山风光,自然美景,多为记游之作,分为词之部、诗之部、文之部三部分,各部前后皆有当时名流的题词和评语,如叶恭绰、瞿宣颖、龙元亮、许宝衡、夏仁虎、王琴希、朱西溪、吴则虞、黄云眉、张伯驹等,龙元亮称赞他描写崂山的词作:“并世词流,允推独步矣。……以唐宋歌儿传唱之杂曲,写万壑千岩之胜境,千年来无若兹集之富艳精工者,名山馨业,传后无疑。”崂山偏处海隅,历来虽不乏文人学士游历歌咏,但像黄孝纾这样以数百首诗、词、文,专写崂山之美的文人,恐怕至今还没有第二个。《崂山集》(诗歌部分有1952年印本、词部分有1962年油印本,1960年左右,友人在香港重印《崂山集》,寄黄孝纾数册,即命学生送一本到青岛图书馆保存。后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将《崂山集》编入第四辑。
黄孝纾《清平乐·秋日游南九水》小词一阙:“数行官柳,路入南龙口。弹月桥边人载酒,照影溪流面皱。打窗如雨虫声,梦醒山馆难成。林月窥人半面,多情却似无情。”恰似一道清流缓缓而出,全词透着明亮、清新、简约,却又回味无穷。
黄孝纾《明霞洞》诗云:“明霞洞外接天风,岩幌千寻倚碧穹。安得打包留信宿,坐看朝旭破鸿蒙。”面对太清宫三官殿前的唐榆,诗人写道:“依杖山门听晓钟,野花细碎绽红茸。三清殿外唐榆树,枝干盘奴欲化龙。”
咏太平宫西侧的《眠龙石》:“峭愕千寻俯海滨,山溪曲折草如茵。翠屏岩下眠龙石,落日光摇闪赤鳞。”
从黄孝纾《徐福岛》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黄先生并不是不通世事的:“乘槎万里别人间,男女三千去不还。终古浪淘徐福岛,何曾海外有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