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青岛流人篇》的黄孝纾
辛亥革命网 2012-04-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专于诗词与书画而著称于时的黄孝纾,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在青岛度过。辛亥革命后,宣统退位(1912)后,举家迁居青岛,寓居湖南路51号。随其父黄曾源,黄孝纾以奉亲居青岛,对居青清朝官宦接触较多,感慨前事,著有《青岛流人篇》,内录寓青清宦三十人,对同时代人物多有记述,颇有史料价值。
黄孝纾(1900-1964),福建长乐人。原名黄孝纾,字頵士,公渚,号匑厂(音“工安”),别号霜腴、辅唐山民。父黄石荪,字曾源。光绪中叶以翰林转御史,历官皖、鲁。宣统退位(1912)后,孝纾随其父黄曾源举家迁居青岛,寓居湖南路51号。黄孝纾以奉亲居青岛,孝纾与父同居“滨海一楼,朝夕相慰”(刘承斡《匑厂文稿·序》)。黄氏父子对居青清朝官宦接触较多。黄曾源随身所带古籍内有《四部丛刊》等巨著万余卷占居室一层楼,建立藏书楼称为“黄潜志堂”,与同姻亲刘廷琛的“潜楼”为邻,及附近于式枚的“潜史楼”并称青岛“三潜”藏书楼。
黄曾源与同当时居青的同僚多有交往,与积极策划复辟的刘廷琛等交往尤密。刘廷琛起初对张勋的政治态度尚不清楚,后来通过黄曾源结识了张勋幕中的涂绍光,又见到王宝田,才开始与张勋建立了联系。可以说,在刘张的结合上,黄曾源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在策划复辟接触面最广的陈诒重的《郇庐诗集》中,有一首写于1927年赠黄曾源的诗,其中有“遂坚张刘欢,使相为羽翼。窥济虽不成,人知德曾食”句,自注云:“知府(黄曾源)言王宝田在忠武(张勋)幕,又其幕中有涂知县绍光者,皆同志也。自是,潜楼与余往来兖州不绝。”
居青岛时,孝纾初入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即德华大学)。以后的岁月里,除1924年至1934年的十年主要活动于上海和湖州,1936年至1946年的十年主要活动于北京外,几乎都是在青岛山东大学执教,是典型的青岛文化名人。后为生活所累,只能将旧宅变卖还债。黄曾源于1935年病逝于青岛,黄曾源的夫人支氏带领子女迁居至观海二路3号。1995年始将故居出售。
黄孝纾家学渊源,很小就随父亲学习经学。孝纾服习庭训,少治经学,喜考据,精训沽,善书画,少有“岭南才子”之誉。黄孝纾的父亲的诗写了也不错,据琴江史记载,成家收藏石荪诗稿一本,并序云,庚午幕於芗江黄星翁明府署中闰阳月,渠出其大公子曾贻诗一本,曾贻者石荪初名曾贻,后更名曾源,届阅半月复出其第三帙诗,以示余系残菊问菊忆菊等题,皆有忠臣孝子等语,末署小弟溥记,愚按国变后,石荪辞袁总统徵聘有云,西山薇薇古之人有行之者,其始终一节,可谓性成矣。又庚午迄今五十有三年,今石荪年六十五岁,是诗系十三岁所作,真奇童也,残菊云:“漠漠秋阴送晚凉。谁来三径共倾觞,独怜老益能完节,不向西风怨夕阳。”
另据琴江志记载,石荪次子孝纾饱耽经史,洵一日千里之才,为里中后进巨擘也。前由允三交到渠,咏各题时,年始十有四,已有惊人语。将来造就正未有艾也,《咏贰师将军》云:“沙漠烟尘起,敦煌尚甲兵。夫人宫里幸,外戚塞垣征。胡骑犹充斥,征人半死生。破宛良马得,烽火玉门清。”《咏醉翁亭》云:“山色苍苍暮,孤亭夕边照。山僧今已往,太守事空传。筑槛延松月。滁人共游乐,犹记太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