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的辛亥革命志士(3)
辛亥革命网 2014-04-15 00:00 来源:宁海新闻网 作者:应可军 查看:
四、宁海人在杭州、宁波参与辛亥革命
光复会的根据地浙江,一向是革命活动较活跃的地区之一,1904年徐锡麟、秋瑾起义失败后,浙江革命势力遭到残酷镇压,不少革命党人被通缉,但仍保持了相当的力量。按照陈其美的光复计划,是把东南首义之地定在杭州的,先占杭州,以此为根据地,再行光复上海。武昌起义的第三天,也就是十月十二日,陈其美就从上海来到杭州,约见杭州的革命党人朱瑞、顾乃斌、褚辅成等。密会是次日举行,地点选在光复会在杭州的重要据点白云庵。那天密会的时间不长,目的很明确,陈其美对杭州革命党人的要求只有一个,尽快起义,最好马上行动,武器和经费,他都可以给予支援。但是直到会议结束,行动的具体时间还是没能定下来。虽说当时的驻杭新军基本已为革命党人所掌握,像与会的顾乃斌、朱瑞、葛敬恩、俞炜、吴思豫等都是军职,其所率兵力已超过清政府控制的巡防营和旗营,但他们仍觉得,为防举义时杭州成为一座孤城,还须事先派人去浙江各地联络党人和新军,以便届时策应。其时的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线,杭州乃线上重点,若此地耽搁,则革命险矣。陈其美非常焦虑,因为尽管对密会的结果不满意,他却不能久留杭州,再行鼓动,上海方面的光复之举也已迫在眉睫。
1911年11月4日杭州的那个秋夜,天气寒凉,星光满天。战事打响后进展顺当,至拂晓时分,全城的大街小巷就已贴满了临时都督童保喧的安民告示,虽然还能听到零星的枪炮声,清旗营尚在革命军的包围中负隅对峙,但浙江巡抚署的攻破,意味着起义已经成功。“……火至五日晨六时始熄,抚署成为一片焦土。……全城各户遍悬白旗,居民欢腾,袖缠白布,表示河山光复,城内平静如常,惟店铺未敢开门。”大街小巷,则贴满了“安民告示”:
……照得本都督倾起义师,共驱满虏,原为拯救同胞,革除暴政起见,惟兵戎之事,势难万全,如有毁及民房,具当派员调查,酌予赔偿,以示体恤。查杭城内有积痞籍端抢米情事,以致扰乱治安,实属目无法纪。现在大事已定,本都督已传谕各米商,即日平价出售,以救民生而维秩序。自示之日,如再有滋扰,定当执法。且吾浙人民素明大义,如能互相劝戒,日进文明,尤本都督所厚望焉……
告示中的“本都督”,就是光复之役的临时总司令童保喧。童保喧(1886-1919)字伯吹,宁海县前童村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警察学堂,光复会员。辛亥年秋天的童保喧,系宪兵营督队官,或称宪兵队执事官,其时驻扎在杭州大狮巷。光复前有一次在顾乃斌家开会,商议举义细节,议到由谁来出任都督一事时,众说纷纭。在提到的人选里,有顾乃斌、朱瑞、褚辅成、吕公望等。上海光复后,陈其美是争争抢抢地才做了都督,但在杭州的那次会议上,非但无人争抢浙江都督,当时的一些被提名者,要么不在场,要么相互推诿,竟弄得一时冷场。时年二十五岁的童保喧年少气盛,站出来慷慨陈词了一番,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先做个临时都督,起义成功后可立即让位。时间紧迫,不容拖延,众人于是顺水推舟,纷纷赞同。他毅然临危受命,出任临时总司令、都督。在童保喧的指挥下,新军81标、82标、各地会党群众和从上海赶来的敢死队发动起义,经过一夜的奋战,起义军攻下巡抚署,占领杭州全城,5日凌晨宣告杭州光复,童保喧以临时都督名义出安民告示,晓喻全城。童保喧自知资历浅薄,不宜久任临时都督之职,在当天召开的军政会议上辞职。结果,举汤寿潜为都督。
辛亥革命在浙江是绕不过去我们宁海人的。叶颂清回忆:“时吕公望、童保喧、徐东尧学成归浙,英英露头角。故辛亥革命,朱瑞、童保喧等起于杭,清(指自己)与许耀等起于甬,王逸等起于绍,吕东昇等起于处,其金、衢、严、台、温、嘉、湖皆起,遂乃奄有全浙。群推朱瑞率支队攻南京克之,而革命之功告成。”叶颂清(1879-1936)原名敷翊,字子布,号道根。力洋人,晚清末季,清廷腐败,丧权辱国,叶颂清于台州府考得中第二名秀才之后,眼见八国联军侵略,毅然投笔从戎,只身赴南京,考取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回浙江,当弁目军校教官,秘密参加秋瑾光复会,带去一批力洋叶氏子弟,培养革命骨干。受秋瑾派遣,至大通学堂组织敢死队潜入杭州,因事而未行动。杭州光复时,在宁波起而响应。光复后,适母亡,他以国事为重,毅然带领84标挥师北上南京,参加浙军援宁支队,任四团团长,率军由麒麟门进占紫金门,后因功授少将军衔,晋升12旅旅长,卫戍南京。后任为陆军中将驻节浙江第6师师长。浙江都督朱瑞拥护袁世凯称帝,欲加害主张反袁的童保喧,叶颂清察觉后掩护童保喧出逃。后来童保喧、夏超等人发动政变,驱逐了朱瑞。叶颂清为人重情义,在大节上主张反袁,但对驱逐江南陆师时的同窗好友朱瑞一事仍是心怀愧疚,加之他担心引起国家分裂,不主张浙军远征福建,于是辞去第六师师长职务,举家北迁。后因焦急中风而亡,立法院长孙科亲笔书写“辛亥革命功臣陆军中将叶颂清”致挽。
浙江的革命党人大多在新军中。浙江省早先就有武备学堂、弁目学堂、陆军小学堂、炮工学堂等。这些学堂的教官和毕业生,多数人后来成为浙江新军中的革命党骨干力量。浙江军界中下级军官中已有不少人是革命党人,83标(二十三团)三营参军官,继任管带官(营长)的薛炯就是其中之一。薛炯(1878-1940)字星若,宁海老城关南门人,光复会员。1906年浙江武备学堂毕业,留校任教官,擢任排长。不久任第二标本部执事官兼左队队官(连长),亦兼弁目学堂兵学教官。1908年,升任八十二标三营督队官(副营长),任步兵23团第3营营长,光复会员。宁波、杭州光复时,为主要骨干。为官十余载,声名卓著。
旧时,子弟兵由来已久,领兵将帅爱率领本乡本土壮勇所组成的军队。项羽八千“江东子弟兵”曾横扫天下;南宋时期的“岳家军”、明朝的“戚家军”等很多有亲属乡土关系的将士组成的部队,也因英勇善战而扬名。经叶颂清、薛炯等人介绍,很多薛氏、叶氏在宁海的族人都加入了浙江新军。
诸如叶颂贤(1878-1947)原名叶鸿翼,字云书,叶颂清族兄,光绪二十八年进江南陆师学堂,第三期考取第一名。光绪三十二年毕业,充步队队官,旋选入炮兵速成学堂,毕业后任炮标督队,次年,任陆军炮队9标第2营管带,至民国元年,任宁波步队管带。叶衍桐(1883-1941)字履端,号缉夫,亦作积孚。随叶颂清从戎,浙江陆军弁目学堂毕业生,立过战功。叶翀(1884-?)字德翼,号慕飞,颂清弟。江南将备学堂弁南洋陆军讲武堂毕业。叶骞翼(1884-?)字鸣贞。南京挑取弁目东洋游学生。叶临春(1889-?)一名新,字信,号德明。浙江陆军目学堂毕业生,陆军步兵上尉。叶显和(1892-1943)名气,字志充。清浙江陆军小学毕业。薛氏有薛志麟(1882-1929)字鲁卿,又名瑞麟。清新军六品军功,任革命军助理军需官,得蒋都督奖赏金牌。薛鸿魁(1892-1941)号静廷,谱名昌福。清绿营朱岙汛外委,浙江陆军讲武堂毕业。薛昌锬(1892-1966)字凤祖,号鸣冈。任浙江新军第三标第三营军需官,第一师司令部军需正。他们在不同的地位上,参加光复杭州、攻克南京之役,均立过功,受到嘉奖,为辛亥革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