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的辛亥革命志士

辛亥革命网 2014-04-15 00:00 来源:宁海新闻网 作者:应可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爆发前的1900年到1911年间,宁海人民的革命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本文试就辛亥革命前夕宁海籍人士在宁海、宁波、杭州、上

  一、辛亥革命前夕宁海人民的革命斗争

  1911年,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爆发保路运动。当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了武昌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而在“辛亥革命”爆发前的1900年到1911年间,宁海人民的革命斗争也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本文试就辛亥革命前夕宁海籍人士在宁海、宁波、杭州、上海、南京等地的反帝反清作一论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威震浙东的王锡铜起义。

  王锡桐(1860-?)又名守真,字凤栖,宁海大里村人。自幼刻苦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秀才,长期执教乡里。为人豪迈耿直,喜喝酒,广交游,常为乡里人排难解忧,打抱不平,在民众中有很高威望。曾编撰《缑北正气集》,以乡先贤气节自励。1903年10月3日,王锡桐发起反洋教斗争,率众近万,攻入城内,攻打天主教堂,沿途民众响应,队伍扩至万人,守城官兵不能阻,遂得进城。锡桐坐镇城隍庙,指挥包围天主教总堂,活捉神甫朱国光,押往城南教场斩首剖腹示众。

  “宁海教案”震惊浙东,清政府随即联合法军血腥镇压义军。法国巴斯卡尔号巡洋舰驶入甬江示威,向浙江巡抚施加压力,致函浙江巡抚限7日内拿获王锡桐。台州知府徐承礼坐镇宁海,命海门镇游击黄文琮率练船4艘,威远轮1艘,驶抵三门湾。调集台州、宁波府清军“并偕法国兵数十复来宁海”,迫使浙江官府签订《宁海教案议约》,勒索白银十三万两。全力进行镇压。

  由于王锡桐放松了斗志和警惕,认为“教堂已毁,神父已杀,平日仇恨至此泄尽”,虽几经激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惨遭失败。义军首领僧礼释、周参贵等战死,叶名秀、陈阿三和王锡桐的幼子王幼生等90余人先后被俘。王锡桐被迫逃离宁海,清政府以八千金悬赏缉拿。参加反洋教的群众“被焚数百家,被杀数千人”。宁海大里村“数月不见人烟,稻熟无人收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英帝国出于掠夺中华之目的,要求清政府以在建的苏、杭、甬铁路作抵押,才予借贷建设资金,企图垄断江浙铁路路权。5月,江浙各界为坚持路权,集股200余万两,拟订路章,公举代表总理其事,呈请清政府收回成命,坚决拒绝英商之无理要求。英帝国出于卑劣目的,也频频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企图劫夺路权。光绪三十三年(1907)8月,清政府下了“借款修筑”苏杭甬铁路谕旨,只准浙绅搭股,但必须以英国资本为主,决定向英国借款150万英镑,年利5厘,以路权作押,由铁路盈余中支付利息,总工程师聘用英国人。此事激起了江浙两省人民的抗议,暴发了收回路权运动。九月十六日,杭州成立浙江国民拒款公会,宣言誓保路权,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江浙铁路风潮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拒款保路的激进派。浙江铁路学堂学生邬钢,怀着灼热的爱国热情投入保路运动,为争夺江浙路权进行了不懈地斗争,甚至绝食以抗议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他在绝命书中说:“不佞远家属,排众议,投身路校,原冀为浙路少尽微力。故入校之后,不敢一刻自逸,奉职以来,不以劳役为憾,扶病尽职,以致于惫。不料大祸猝发,外部逼我贷款,吾知国贼志在冒利,必日无可转圜,款成而路去,浙江片土,已为国贼断送。恨激无所泄,病日加剧,顷加热血潮涌,精神恍惚,此身将与浙路同尽。呜呼!吾心不死,吾愿吾浙人励为其后,倘此路得有挽回,则鄙人虽死,呜呼已矣,诸君努力!”

  邬钢(1878-1907),宁海紫溪义门人,浙江铁路学堂的学生,愤作《绝命书》:他为维护中华之利益,以绝食殉路,呕血而死。时汤绪也绝食死。噩耗传开之后,顿时群情激愤,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掀起声势浩大的拒款反帝、维护路权的群众性运动。所认股款达2300万元,两倍于英国借款。清政府眼看民意不可违,被迫取消向英国贷款。斗争取得胜利。浙路风潮鼓励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锻炼了群众,伸张了正义,也加快了铁路建设。而且,浙江资产阶级如此积极投入保路风潮,他们是想以此显示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力量,来支持日益高涨的立宪运动,抵制清政府的专制统治。革命党人趁热打铁,加快发展革命力量活动。浙江保路运动比粤汉川保路运动早四年,实开辛亥革命前中国保路运动之先河。当时,以邬钢为题材所发表之书籍颇多,诸如有朱著撰的《浙江三烈士殉路记》,黄中的《烈士殉路记》,马谷的《烈士殉路》,及《月月小说》有吴趼人时事新剧《邬烈士殉路》等,演邬钢为护卫苏杭甬路权而壮烈殉难事。时任江西巡警道署总务科长黄绶挽汤绪、邬钢等人的长联,就为邬钢等人的壮举赞叹:步汤烈士、邬烈士后欤?力争铁道,气壮同胞,定知化鹤高飞,犹恋此、汉家烟火汉阳树。愧甘老奴、宋老奴多矣!痛在国家,爱先桑梓,尚冀英灵不朽,长固我、蜀江水碧蜀山青。

  王锡桐起义不仅是爱国的反帝斗争,同时也是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邬钢是宁海的骄傲,也是浙江近代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先驱。他们的义举历为世人称颂,今城隍庙王锡桐起义遗址,属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旌表义门”农家乐爱心广场,左侧塑有清代反帝爱国志士——邬钢塑像,并附有邬钢反帝爱国之举的碑文,这是最好的纪念。

  二、清末归国宁海留学生参与辛亥革命活动

  综观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用孙中山的话说,对革命贡献最大的是华侨和留学生,正是这群海外归国学生将中国的革命和改革注入新鲜血液。他们以实际行动互相团结,启迪民众,领导革命,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有他们勇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破除传统,敢于把爱国主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高贵品格。留学生因出身、教育、地位和背景等因素的差别,归国后被纳入不同的社会群体,不管归国留学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中都会“显形”地或“隐形”地创造着革命的条件,实践着变革的活动。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