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山东分会的早期斗争(3)

辛亥革命网 2010-08-26 00:00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山东省情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山东同盟会成立后几年间,经革命党人大力宣传和积极联络,革命组织得到发展,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为后来的独立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储备

 
清廷在实行“新政”时倡办新式学堂,社会贤达也予以赞同,为造就人才,革命党人除厕身官立学堂进行革命宣传外,还募款办学,学校成为山东同盟会活动的主要阵地。
 
同盟会员所办的有一定影响的学校约有30多处,从数量上远超过同盟会力量较强的江浙及两湖地区。这些学校以济南山左公学、烟台东牟公学和青岛震旦公学的影响和作用为最大。
 
济南山左公学是以刘冠三为主创建的。刘冠三是高密县人,原名恩锡,在济南山东师范学堂就读时即倾向革命,因领导学潮、组织罢课示威被开除,其后便倾力于反清斗争,1906年经谢鸿焘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职业革命家。
 
刘冠三于1906年3月创办的这一旨在培养革命人才的学校山左公学,成为革命活动的中心。在清廷统治的省城济南,革命党人秘密宣传革命思想,向青年学生灌输反清救国的道理,《民报》、《革命军》等反清刊物在校内广为传阅。“校中多英俊之士,朝夕熏陶,思想为之一变”(《山东文献》第1卷,第3期,第16页),反清思想在潜滋暗长着,许多师生在革命党人的影响下,加入了同盟会组织。
 
清政府的反动政治嗅觉十分敏感,刘冠三因思想激进,早已是他们注意中的危险人物,从闹学潮到办报纸,无一不被视为越轨行为,他们料定这次办学亦非安分之举,加上外界有一些风言,他们倍加留意山左公学的动静。
 
为转移敌人的注意力,避免敌人寻衅破坏,刘冠三被迫离校他往,学校失去了得力的领导人。一些流言蜚语,促使一些师生离校出走,学校难以维持,终于在1907年年初停办。
 
烟台是山东同盟会的根据地之一,1906年3月,回国后不久的徐镜心、谢鸿焘等人于此地创办了东牟公学。谢鸿焘慨然捐资,同夫人马秋仪主持校务,延聘左汝霖、胡瑛等同盟会会员为教员。这所学校成为山东同盟会在胶东的联络中心。
 
东牟公学成立后,倾慕革命的青年闻讯纷纷前往求学。学校“以砥砺革命人才为主”,号召群众奋起斗争,“言之激切,人人感泣”(同上书,第4期,第29页)。1908年,徐锡麟、秋瑾领导的皖浙起义流产,清廷加紧监视各地办学情况,东牟公学又逢经费支绌难关,便于次年春关闭。东牟公学前后存在3年之久,其前期实际上发挥了山东同盟会东部联络机构的作用,成为胶东地区的革命中心。武昌起义爆发后,烟台成为胶东独立斗争的中心,建立了革命派组成的革命军政府,各县纷纷爆发了独立斗争,其中东牟公学的师生起了骨干和先锋的作用。
 
1907年冬,同盟会会员陈干决定在青岛创办培育革命人才的学校。陈干,字明侯,昌邑人,自幼好读书,后又从军,数年的军旅生活陶冶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1908年春,刘冠三等人前来青岛协助办学,甚至出资献策,因刘有办学经验又有威信,被众人推为又一负责人。学校定名为震旦公学。
  
震旦公学的课程紧密结合革命斗争,由学有专长的同盟会会员任教,学校对学生“注重国民真正之精神教育”(《山东官报》第78期,第37页),开拓学生的思想视野,激发爱国情感,甚至使有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论也“颇能领略”。除文化课外,学校还开设了军事课,既学有关理论也不忽视实际操演,“仿照大通学堂办法,功课专尚武备”(魏兰:《陶焕卿先生行述》,载于《辛亥革命丛刊》第6辑,第78页)。
 
震旦公学“一切皆以革命主义为教”(《山东文献》第1卷,第4期,第31页),除在校内进行革命宣传,还注意联络校外群众,分派刘溥霖、吕子人等负责此事。他们同礼贤书院等校师生联系密切,在震旦公学影响下,礼贤书院学生陈际云也在书院内开展革命活动。震旦师生还注意同工人群众交往,曾联络船厂工人举行了一次反德国人压迫的罢工斗争。工人等各界群众时常来校串联集议,这成为“北方社会运动之开端兼寓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奋斗”(《古春风楼琐记》第14辑,第212页,台北出版)。
 
该校创办不久就显示了一派生机,赢得了社会上的称誉,各方“蜂起加盟,争会震旦,震旦以革命导之,其势力日厚”(《山东文献》第1卷,第4期,第21页)。
 
这年秋天,陈干、刘冠三与同盟会会员、济南高等师范学堂教员于洪起等发起成立山东保矿会,反对德国入侵夺山东矿权,力争民族权益,同时抵制德货的斗争也在山东兴起。胶澳租借地德国当局于是强行驱逐陈干等出境,派巡捕将震旦公学查封。
 
但是同盟会会员们并没屈服,他们有的入工厂做工暂且隐匿,有的赴外地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革命党人又汇聚青岛,建立了秘密机关部,成为领导沿胶济铁路地区独立斗争的指挥中心。青岛震旦公学虽然仅仅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它在宣传革命、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省城济南的官办学堂中,同盟会会员积极开展斗争,做了许多工作。同盟会会员丁惟汾、綦衍麟、丛禾生、王东平等在法政学堂、师范学堂、农林学堂等处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他们设立秘密革命机关,联络反清革命分子,使这些学校成为后来山东独立斗争的摇篮。武昌起义爆发后,这些学校特别是法政学堂的师生积极开展斗争,运动新军巡防营,广造舆论,进行示威,迫使孙宝琦接受独立要求,成为促成山东独立的重要力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