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山东分会的早期斗争(2)

辛亥革命网 2010-08-26 00:00 来源:山东省情网 作者:山东省情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山东同盟会成立后几年间,经革命党人大力宣传和积极联络,革命组织得到发展,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为后来的独立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储备

 
山东同盟会会员以留日归国学生为骨干,他们大多是青年知识分子,多无经济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人微言轻,难以左右局势,难以开展深入的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同盟会首领人物徐镜心等放松了领导,使“同盟会组织涣散,没有严格纪律,干与不干,任从自便”,“有的积极工作,有的无工作表现”(《山东近代史料》第二分册,第67页),导致同盟会组织未能持久健全地发展下去,影响了革命斗争的开展。
 
要推翻一个政权,必须先造成一定舆论,借以揭露打击敌人,唤起群众,团结群众。山东同盟会会员深谙此理,努力施展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撰写文章,编印报刊,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自1903年春天起,中国留日学生便开始创办各种宣传新思想的报刊。这些报刊登载了大量文章,呼吁拯救灾难中的祖国,大力呼唤爱国精神,进而公开宣传反清革命。
 
在这方面,山东留日学生的行动比较迟缓,尽管他们之中并不乏擅长文墨的人才,如徐镜心一人寄回国登载于《芝罘报》上的论文就有数篇,但在同盟会成立前,山东同盟会在创办革命刊物方面没能有所作为。
 
丁惟汾、蒋衍升等山东同盟会会员创办的《晨钟》周刊于1906年秋在日本东京出版。这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山东人所办的最早的这类刊物。
 
《晨钟》是一份反清色彩极浓烈的刊物,所载文章痛陈民族危机,阐发革命大义,也很注重表彰乡贤先正。
 
《晨钟》杂志很快传到国内,受到热烈欢迎,同盟会会员栾星壑还在青岛开设了分社,进行推销。革命思想是无法遏制的,尽管清廷视这类报刊如洪水猛兽,密饬各地严行查禁,但这只是徒劳之举。进步刊物畅行于地下,无法禁绝,不少人受刊物的影响参加了革命。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晨钟》坚持出刊30余期。
 
在国内,山东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比较活跃。1905年山东总学会会员李星坡、赵正印便倡议发行《白话报》,“以开通下流社会”(《山东文献》第1卷,第3期,第17页)。次年春天刘冠三等人于济南趵突泉白雪楼创办了《白话报》,满足了社会需求。
 
1908年,同盟会会员丁训初、齐芾南、李凤梧等在烟台创办了《渤海日报》,李凤梧、钱子青为主笔。孙锡纯在烟台正阳街开设了荟萃图书公司,成为该地区宣传革命的据点。《渤海日报》“每借訾朝政之失,从而烘托之,革命思想之播种芝罘,实肇始于此”(《山东近代史资料》第2分册,第123页)。该报连续出刊数年,坚持到民国成立以后。作为有这种色彩的日报,在当时的条件下尤属不易。(今见编号为416号的原报,系1910年2月22日出版,件存烟台市博物馆)
 
清末,山东创办的为数不多的报纸中,还有两份揭露清廷、鼓吹推翻清王朝的报纸,它们是《青岛时报》和《东吹报》,前者于1908年在德国侵占的青岛当局登记备案。后者创于烟台,可能是秘密出版,不久便停刊。可以推断这两份报纸皆出自同盟会革命党人之手。
 
此外,徐镜心赴东北宣传革命。1907年创办了《盛京时报》,是山东旅东北革命派人士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山东文献》介绍,旅北京的山东革命派人士还创办了《齐鲁》杂志,但详情未见记载。
 
山东同盟会人员的革命宣传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瓜分豆剖之祸迫在眉睫的严酷现实,使革命党人痛心疾首,唤起民众关注民族命运,成为革命的首要任务。他们指出,“列强益迫,前路大难”(《青岛震旦公学之缘起》,载于《山东官报》第78期,第37页),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山东已亡其六七矣”,“德人即山东附骨疽也”(山东日本留学生:《敬告同乡父老书》,载于《之罘报》第11期)。
 
第二,革命党人明确提出了反清斗争的任务。《晨钟》周刊登载了《纪栖霞于乐吾起兵》一文,缅怀清初于乐吾在山东揭竿而起反清的英雄事迹,通过记史以寓今。
 
革命党人用若干笔墨控诉了山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二百年如一日”的“凄凉景况”,表示与“山东父老勉之”,“枕戈击楫,恢复河山,吾山东实力,必不逊于他省,定有会见朝清明之一日也”(观鲁:《山东讨满洲檄》,载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二,第344、347页)。
 
第三,革命党人还在宣传中号召兴办实业和教育,参加救国活动。他们指出,“现今实业竞争,经济一学最为紧要”,若忽略此点,不重视“整顿财政,稳植根本,则豪杰亦不免坐困”(《敬告同乡父老书》)。他们深感群众有文化方知关心国家兴亡,专制愚民政策便不能得逞。因此,他们提出应“广立学校,以开风气”,认为“20世纪开幕,第一不忍闻之怨曲即外人骂我无教育之最恶名词是也”,我们绝不能“日醉生于天演剧烈之中而不知所为”,必须“事事高著视线,放世界之眼光”(《青岛震旦公学之缘起》,载于《山东官报》第78期,第37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