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垂死挣扎 走不通的请愿之路(3)
辛亥革命网 2013-07-26 00:00 来源:城市英雄 作者:罗时汉 查看:
诚然,辛亥革命的发生、大清帝国的覆灭是多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并非一时之误、一事之失、一地之败所突然造成。但是, 其间也有一些突发的、偶然的因素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有些学者看来,直接引爆了全面危机、注定了末日来临的,并不是立宪派锲 而不舍的和平请愿,也不是革命派孤注一掷的武力冒险,而是清政府自己所采取的两项愚蠢行动:其一是草率成立“皇族内阁”;其二是 强制推行铁路国有化。这两项行动,均发生于1911年5月,即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次月。姑且不论这两项行动之动机善恶与否,其客观效果则 显然一无是处,深化了满汉矛盾,扩大了朝野分歧,激发了官民冲突,纯属作茧自缚、引火烧身,可谓一杆子打翻了满船人。此二举疏远 了汉族官绅,得罪了地方精英,亦令中产阶层恼怒、知识分子怨恨、广大民众愤慨。于是,在短短数月之间,政治行情惊天大翻转,如风 卷残云一般,天意民心的天平迅速向革命派、共和派倾斜。如此搬石砸脚的奇效,除了清政府自己,别人是无从实现的。清王朝为它自己 的灭亡做出了一切反对派都无法做到的巨大“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昌首义可以说是政治斗争无法解决后被迫进行的军事斗争。中国从秦至清,基本上没有脱离武装夺取政权的窠臼 。
红楼--武昌最美的新房子
现在来看,蛇山下的红楼怎么看怎么舒服,此楼居省城中心,且处交通要道--武昌路暨蛇山鼓楼洞就在它后侧,南面宽阔的阅马场, 原为绿营的一片营房。湖广总督陈夔龙没来多久就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顶了李鸿章那样的角,红楼作为他临走前亲定的政府工程, 确实不同凡响。
红楼的建筑图纸是克隆了江苏咨议局的图纸,而江苏的图纸则是张謇为在南京鼓楼东北处修建江苏咨议局议场,特派人参观日本议院 建筑,参考多种建筑图案后仿造设计的。所以,湖北咨议局议场同江苏咨议局议场的建筑形式基本一致,同为日本议院建筑风格。也有资 料说,红楼的设计者是日本人福井房一,他并没有把房子设计成日本东洋风格,而是采用了近代西方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建筑形式,颇具西 方古典建筑风格。两层楼房,坐北朝南。面阔73米、进深42米,平面呈“山”字形,构图对称,庄重典雅,是武汉最早使用的钢筋混凝土 结构的建筑之一。
当时湖北咨议局的议员们认为,东西洋各国议院的建筑格局严肃庄重,议院内不设议员食宿之处。每届会议期间议员们不能在议院内 留宿聚集,均须散居于外面各个旅馆,以杜绝弊端,避免嫌疑,以示廉正。此种做法意义深远,当资借鉴。但由于我国习惯不同,交通不 便,若会议期间居住远散,势必影响开会时间和议员出席人数。因此,提议在咨议局议场后面的空地,另建一个专供议员食宿的“议员公 所”,“另辟门户”,与咨议局议嘲不同出入”。这样,既体现了森严的规制,又便利了议员,两者兼而有之。总督陈夔龙“参采舆情 ”,批准了议员们的这一“中国特色”的要求。
经过工匠们近一年的艰苦施工,两项工程终于1910年9月如期竣工。主体建筑咨议局议场,这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式红色楼房巍峨地出现 在人们的眼前,因为整个建筑群为红砖红瓦砌筑,鲜艳明丽,故俗称“红楼”,绝非后来文革时才附加的称谓,也许它就是中国革命者最 早认定的那种“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