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垂死挣扎 走不通的请愿之路(2)
辛亥革命网 2013-07-26 00:00 来源:城市英雄 作者:罗时汉 查看:
清末诗人易顺鼎曾深有感慨:辛亥清亡,不是亡于军事,而是亡于政治。它败于自己已经启动了的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路被堵死, 革命便有机可乘。清廷上层颟顸,一年前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不知顺势立宪,结果误国家,误社会、误自己。它不知道,对于专制政体来 说,政治改革原本就是断腕之事。自己不断,别人就会断。待至别人来断,那就不是断腕所能止的了。梁启超之后也回忆:“犹记当举国 请愿国会最烈之时,而朝廷犹日思延宕,以宣统八年、宣统五年相搪塞。 鄙人感愤即极,则在报纸上大声疾呼,谓政府现象若仍此不变, 则将来世界字典上,绝无复以宣统五年四字连属成一名词矣。”果然,史有“民二”,却不复有“宣五”。
压死清廷这头驴子的还有一捆稻草是“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在皇族内阁成立的第二天,悍然实行铁道干 路国有政策,接着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此举实质是将铁路修筑权连同铁路控制权一并出卖给外国人,理所当然 地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湖南首先起来反对“干路国有”,接着湖北、广东、四川也奋起抗争,其中四川最为激烈,由文明争路发展到 席卷全省的罢市罢课,最后发展到武装暴动,酿成著名的“成都血案”。世上大乱蜀先乱,世上大治蜀后治。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 尔丰不顾各界反对,公然枪杀请愿士绅,酿成死三十二人、伤数百人的成都血案,朝野哗然,声讨四起。
“保路风潮”由来以久。此前的1909年11月2日,东京湖北学生界公举的拒借外款代表嘉鱼人夏道南、随县人张伯烈抵鄂,咨议局召开 千人大会欢迎,并于当晚召开了有他俩参加的“特别会议”,商讨拒债保路之策。接着成立了“湖北川粤汉铁路协会”。11月12日铁路协 会开会讨论并布置了筹款办法;14日,铁路协会又在汉口四官殿开特别大会,到会者约三千人,进一步确定了“拒债筹款”办法,各界踊 跃具名报款。汤化龙代表咨议局表示愿承担三百万,以为“全省之先导”。过后四天,铁路协会重开会议选举会长与副会长,并推举晋京 请愿代表。时张伯烈以人微言轻为辞,在场的军人陶勋成(土家族)上台力说张伯烈赴京,说着拔刀断指,以示决心。弄得张伯烈不好下 台,即慨允之。此事还有一种说法,时间是1910年的9月下旬,身为步队第二十九标党人的陶勋成 “参加保路会开会,演说时力数清廷无 道,媚外辱国,强收民股,等于抢劫。说到愤激时,自断左手食指,以表反抗决心”。
虽然不能考据陶勋成是否断过两次手指,但为保路争权而敢于牺牲的确实大有人在。留日学生代表江元吉在一次演说时,突然举起明 晃晃的快刀割下自己左膀上的一块肉,用血在白布上写下“流血争路,路亡流血,路存国存,存路救国”16个字,顿时全场沸腾。这16个 字被制成铅板遍载全国报章,影响极大,推动了保路风潮。
张伯烈、刘心源、密昌墀等三人代表赴京请愿时,汉口大智门车站欢送者达数万人。密昌墀是汉口柏泉人,点过翰林、做过知县。据 传孙武送他时说,密先生此去北京,一定出人头地。密昌墀说,就说人头落地好了。我们柏泉,出了两个怪物。你是小怪物,我是老怪物 ,都是把自己的脑壳当得螺玩,你会革命,我不会,只会拼命。密昌墀还对家人表示要誓以死争,“不得请不还也!”“若不获命当谋尸 还厝于大别山顶,以示邦人。路成之日,乞建隆碑三丈,大书‘丹心照千古’五字,使见者皆堕岘山之泪,我无憾矣!”
保路运动,这条鲜血铺成的“路”,被史家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而实际在一定程度为武昌首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为镇压四川保 路运动引起的暴乱,清廷派端方带三十一标第三营、三十二标第二营、第三营入川弹压。后来又加派三十一标一营、二营、四十一标一营 、三营、二十九标三营、马队八标三营前往。这是湖北新军的精锐部队,服装整齐,军火充足,一路浩荡,到达夔门。“而省内空虚,实 予革命党以可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