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背风云: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筹备与《亚东时报》本《仁学》(4)

辛亥革命网 2021-01-12 09:34 来源:文史拾遗 作者:张玉亮 查看:

120年前,由时务学堂创办者之一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专制的序幕。尽管起义很快以失败告终,但革命的火种得以在当时探寻救国之路的仁人志士心中存留,并渐成燎原之势。

  第一条,“奴役”各本不误,而《亚东时报》本两处皆作“收役”。

  第二条,“此”字各本不误,《亚东时报》本作“者”。

  第三条,“梅生”凡两见,各本不误,《亚东时报》本独作“按生”。

  第四条,“一献之礼”各本不误,而《亚东时报》本作“一献献礼”。

  笔者曾撰文对这四处错讹进行了分析,但所用的草字例为王羲之、怀素、赵孟頫、祝允明、文徵明、黄庭坚等古代书法家。在参加第二届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工作坊提交时得到济南大学陈静教授的指教,认为如条件允许,除古人草字惯例以外,当举谭嗣同本人草书例证。今特据《谭嗣同真迹》补证如下(“梅”“按”无草书,分别以“每”“安”两字代替):

  以上各例,收、奴二字楷体也形近尚不甚有说服力,而此与者、梅(每)与按(安)楷书形态差距明显,出现疏误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此《亚东时报》本所据为未经誊写之稿本,才会在草书释读过程中致误;第四例则因“之”的草体被认作重文符号゛或々,在付排时被转换为前一“献”字。

  通过前举各例可以基本判断,《亚东时报》本所据乃是未经誊写楷化为清稿本的的草体文字,是谭氏手稿的可能性最大。

  四、结语

  唐才常在一年挂零的时间内,最大限度保留《仁学》原貌与其批判专制的锋芒,最后一页刊发时在1900年2月28日。六个月后,他在汉口发动自立军起义失败,英勇就义。难以想象其叱咤风云的活动大多数是在这页纸张背后的六个月里完成的,一念及此,不由人不心生感慨。而梳理唐才常与《亚东时报》的关系、该本《仁学》的特点,也引起笔者一些思考。

  首先是关于变与不变。唐才常在保皇与革命两派间的“依违”,梁启超政治主张的“善变”,谭嗣同戊戌前后思想的“变动”(李细珠《谭嗣同戊戌进京前后的思想变动及其原因》),反映的恰是他们创榛辟莽、上下求索的艰辛与坚定。论者当在具体策略的变中把握其为国为民启蒙探索的不变,以后见之明脱离历史人物的境遇而妄谈得失,似非知言。

  其次是关于人事矛盾与共同追求。尽管江浙士绅代表汪康年与唐才常有矛盾,但自立军失败后,汪多批次掩护参与者逃亡。又如谭嗣同在其“旧学四种”前二种刚刚问世就火速寄给挚友唐才常的苦心——此时正是唐与谭嗣同另一好友刘善涵因矿务产生矛盾之时,前二种为刘善涵协助谭整理刊行,谭将刘题签的前两种寄给唐,而此后二种则为唐氏题签,于此似可体会到谭嗣同弥合两位好友的深心,和同志虽或有分歧但终能因相同追求而开怀一笑的友情。以高远追求为基础的友谊亘古不磨,值得后人珍视和钦羡。

  再次是关于专攻与融通。近代史领域许多问题的悬置或歧解,恰恰是由于文献学基础的缺失导致的。通过版本梳理、文字校勘和出版过程之考索,或许可以找出更多线索,探寻纸背隐藏的更多真相。笔者本非近代史专业,在此谨以文献学、出版史切入近代史研究进行一些粗浅尝试,希望得到方家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